【味.人情】
「最緊要,人有豉。」
「今日先知叫『悅和抽』原來係歧視悅和。咁叫『新型老抽』囉。」悅和醬園第三代掌舵人30歲的龐中衡(Jack)總是在facebook內低調地抽水。武漢肺炎爆發後,更轉換facebook專頁頭像,幫有75年歷史的醬園獅子標誌戴上口罩。抽水引來了人流,他再寫許多製作醬油的小知識,讓人留意,那從不是主角的生抽、老抽、味噌,內藏博大精深的智慧。「醬油對我嚟講,係家族嘅傳承,係我體內流緊嘅血。」
「我真係喺舖頭,同古洞嘅醬園長大。但醋又酸,豉油鹹鹹濕濕嘅味道,唔太鍾意,真係冇諗過返嚟繼承。」原本修讀酒店管理的Jack笑說。他工作幾年後結婚,想要較穩定的生活,多陪老婆,也因為看着爺爺做到90多歲,想知醬園有甚麼吸引力。「老實講,如果你係做豉油嘅,人哋問你豉油點做都答唔到,好羞家。」 所以他2016年回家接手逾70年歷史的家族醬油廠生意,一接手,洗濕個頭就冇回頭。
我們拿着兩個豉油碟,試酒般試豉油,他自問自答:「你知唔知點解豉油係黑色吖?因為曬黑咗。」是爛gag? 「真㗎。經過充份生曬嘅豉油,豆入面嘅氨基酸發酵得好,先有獨特嘅酸甜鮮香。」設廠古洞,這個地方勝在夠平坦,周圍沒高山,也不似城市般多高樓大廈有大樹。換來朝七晚六的日照時間,無遮掩直射的陽光,正好用來生曬醬油。
爺爺善良 沙士搶醋冇加價
陳師傅由八十年代開始在工場打工,73歲自稱鋼條身形的他,是工場裏的靈魂人物。每朝8點未到,就執着大湯勺在煙霧迷漫中,對着兩米直徑大鑊煮醬煮黃豆。平時一日煮八至十盆,武肺期間都得煮五六盆。熱騰騰的醬料味撲面而來,既焗又攻鼻,他紮着馬,執着大湯勺的手仍在攪動,說都習慣了,還越做越興奮,現在已比過去幾個大鑊及燒柴的日子好好多。10點,Jack與工人將剛蒸熟的黃豆拿到菌房,把黃豆、麵粉及發酵的菌種撈在一起「撈黃」。為了保持黃豆在適合的溫度發酵,菌房必須密封,最多只得抽氣扇疏氣。外面三十多度,房裏就是四十多度,幾個工作人員把一盆盆的豆猛力撈勻,撈黃要15至30分鐘,額上的汗跟玻璃窗上的水蒸氣差不多,Jack扯着氣說:「真係底褲都濕埋。但如果呢個工序做唔好,菌生得唔好, 就算我拎上天台曬半年曬一年,都曬唔出好豉油。」
早上6點半開工,10點半大夥在工房門前搬枱食飯。70多年來,工場日包兩餐,2點半還有下午茶。做禡的日子,晚飯還有雞鴨燒肉魚,大家放工會一起食飯。陳伯夾住豆豉醬蒸排骨說:「最好梗係有鵝,點酸梅醬食啦!」「係呀!梅醬靚呀!」眾和。Jack說:「蒸魚都係食自己嘅醬。」食了這麼多年,不悶嗎?「真係冇喎。阿爺食飯一定有豉油喺枱面,食菜食湯渣都點,冇豉油嗰晚就唔開心。」Jack自己似乎不知道,自己常提起爺爺。爺爺去年病逝,「記憶中嘅爺爺係好善良老實嘅人。沙士嗰時啲人話煲醋可以殺菌,當年都冇加價。」他續說:「即使最後幾年身體唔好,佢發開口夢,或者喺醫院難得講嘢,都係講公司嘢。你睇得出佢對生意有幾掛心。我做一缸豉油出嚟,每滴都起碼經過半年生曬,經過咁樣嘅時間煉成一滴豉油,都係阿爺留低,係幾代嘅研究同心血。」第二代接掌人爸爸龐元用自稱低調,生意交給後生就由他發揮,「我唔多嘢講,最多留五絕七絕,不出廿八個字。」所以在777下令酒吧禁酒後,低調地在專頁的米酒梅酒post下留言:「糯米酒綿蜜,醇舊如其名,天下亂局,蟻民飲杯先。」骨子裏和兒子一樣是抽水王。
傳統工藝 「一直賣香港技術」
下午4點多,員工們沖涼換衫,等着5點收工食晚飯時,Jack執好當日的單,到荃灣街市街的悅和本店,找爸爸交單,日日如是。老舖在七十年代便扎根荃灣,看着整個荃灣發展。他們有六成生意來自餐廳酒樓的定單,疫症下,定單數量自然受挫,但多了人回家煮飯,多了點街坊生意來買醬油,補回一點點都是安慰。他們沒想過減薪裁員,「太冇良心啦, 阿爺教嘅,你喺逆境時咁樣對人,順境時佢哋都唔會全心為你辦事。」近年他除了幫醬油老店積極發展網購,更與許多本地生產商合作,研究新出品;多參加農墟市集,打入年輕人市場;推出有機醬油,推廣綠色生活;與本地農夫合作,集合幾個農場出品的黃豆,製作限量版正宗本土豉油;又與蠔場合作製作金蠔醬;還有最近受歡迎的,學習日本技術再改良的本土白醬油。近年更與本港唯一珍珠養殖場合作,他們取珠後剩下的蚌肉湯浸豆,試着製作本土珍珠抽。預計生曬5個月左右就可試味推出,非常精采。他覺得,現在已不再是各家埋首做好自己就夠的年代,是要互相幫助,開發新世界。「其實可能試十樣,淨係得一兩樣賣得好,但都好有成功感。」未來荃灣老舖正計劃裝修,保留傳統味道之餘,都想多寄賣其他本土出品的東西,一起推動本土發展。
幾年來他們主要面對東北發展的問題,覺得政府似乎不太在意傳統工業,到底還要不要扎根香港。「慶幸當時爺爺同家人都決定喺香港做生意,覺得呢度安全,舒服。我哋一直都賣緊香港品牌同香港技術,如果冇咗我哋嘅存在,會唔會你唯一嘅選擇,就係買中國製造?」這樣的發展,你真想要嗎?
悅和醬園
荃灣街市街33號地舖
記者:陳慧敏
攝影:潘志恆、張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