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亂世安全感,來自最危機的… - 鄭天儀

【詠物誌】亂世安全感,來自最危機的… - 鄭天儀

是咪宅在家煲劇看戲太久,令現實都變得超現實了?戲劇讓我們逃避現實,生活才是面對現實。

清晨在中學舊同學的WhatsApp群組,有人打開了這天的話匣子。

「美國的老同,有需要買多支槍嗎?」綽號儍J說。經歷香港三波移民潮,我的舊同學老早散落世界各地。

「你有多餘?想轉讓?」住在三藩市的文青A回話。

「只有一支,朋友話驚唔夠。」儍J淡淡說,像在說家中所囤的是廁紙、口罩和杯麵。

疫症橫行 社會失控

「早幾天,我還見到槍舖排長龍。」米王K搭上嘴,還附加了趣趣的emoji。當天《明報》國際要聞恰巧是「美國人憂疫情致社會動盪 排長龍買槍自保」,內容提到加州有槍店門外大排長龍,售賣彈藥網店亦表示,近期貨品銷量激增近七成。

「之前我也跟太太提出過買槍,卻遭否決了,所以未買。」文青A是個有大志的小男人,為免家中兩位未成年千金誤觸槍械而提心吊膽,最後還是打消了囤槍的念頭。

「梗係唔好買啦,你估而家Walking Dead(經典喪屍美劇《陰屍路》)咩?開槍嚴重傷人或殺人後,不論是否自衞,很多人都有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從事實驗室工作的W說,她由細到大最有同理心。

戲劇讓我們逃避現實,如今隔離成為我們physically逃避現實的生活現實,夠諷刺吧?現實比戲劇更戲劇的是,原本Donald Trump吃着花生將新型冠狀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當美國因疫症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中國時,他也不能不正色道:「這場全球大流行疫症是一場瘟疫。」

文青A跟我說,移民到美國後沒有想過要買槍,一來當時冇錢,二來覺得孤家寡人沒必要。現在成家立室,感覺到近年治安變差,而疫症加劇又可能令情況失控,所以需要有一槍傍身的願望越來越大。

「排華尚不算嚴重,只是黑人越來越狼死,因為經濟轉差,近期持槍入屋爆格的個案越來越多,而且是『無差別老爆』,即是唔理你屋企有無錢,爆咗先講。香港橫行的是鼠輩,美國呢邊更多是強盜!」

持槍是人權 安全的象徵

居美廿多年的另一位老友,親眼見有戴口罩華人當街被人打,感受到新一波的種族歧視(還是裝扮歧視?)。而他身在洛杉磯,也試過被年輕賊人用槍指着眉心打劫,如今仍猶有餘悸,他現在是槍不離身,也練成一身爆肌強調「唔打得都嚇得」。

槍在美國,不再是武器,而是民情和安全感的象徵,認為持槍是天賦人權;猶如香港人去黃大仙、車公廟求道平安符。記得多年前看過駐美女記者范琪斐寫美國文化的書《買槍,養馬,呼大麻:范琪斐的美國時間》,其中有兩個情節我是印象深刻的。

第一個是她發現大麻是醫治代溝的靈丹,孫子們頻繁去探望袓父母的誘因是他們提供免費大麻;第二個發現是美國買槍可能比買星巴克還容易。她到當舖、賣牧場用品的大型連鎖店去買槍,選擇多過買砂煲罌罉,還有針對女性用的槍械,槍管是juicy的糖果色系列,像iPhone外殼多變的危險玩具。

她的書總結了新世代的美國文化:吸大麻是進步的象徵;射殺獵物是光榮傳統;沒有用的東西很重要。

不知到了2046,香港人是否都需要陀槍購買安全感?我在孤島胡思亂想。

「記得我們班會旅行時帶過BB彈槍打野戰嗎?」儍J問。

「我只記得有次學校大圍剿,我們把玩具槍藏在攝影學會的黑房,當時P當主席。」文青A記性最好。

「在你們美國的家貼對對聯『放下屠槍、立地信耶穌』,應該有用。」當了傳道人的P回話。

「係都用英文啦,如果對住文盲咁點先?」同學在群組你一句我一句,彷彿回到中學時期。那些年,我們記掛小息食雪條?還是魚蛋?哪會擔心是否要買槍自保。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