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劣根性? - 王偉雄

何謂劣根性? - 王偉雄

袁國勇、龍振邦兩教授的鴻文〈大流行緣起武漢 十七年教訓盡忘〉(以下簡稱〈緣起武漢〉)由發表到撤回到在網上繼續廣傳,引起了連番爭論;最新的一輪是關於文中兩個用語:「中國人劣質文化」和「中國人陋習劣根」。我今天寫的,不是為了參與任何筆戰,只是想趁機討論「民族劣根性」這個說法,而且主要是做我在哲學專業上受過嚴格訓練的事──概念分析。

〈緣起武漢〉寫到「中國人劣質文化」,說的不是中國文化盡皆劣質,而只是指劣質的方面;從上文下理判斷,這個意思很明顯,不應有爭議,除非有人故意曲解。可是,由於「中國人陋習劣根」包含「劣根」一語,而「劣根」有人理解為「劣根性」的簡寫,那就引起以下的問題:袁龍兩教授言下之意是不是中國人有劣根性?而「劣根性」這個說法所指的是不是民族性或國民性?

其實,對於這兩個問題,無論我們回答「是」或「不是」,都不能就此消除有關的疑惑,因為「劣根性」這個概念根本不清不楚,容許不同的理解。換句話說,就算我和你同意有「中國人劣根性」這回事,甚至推而廣之,同意有民族劣根性(即可以有日本人劣根性、法國人劣根性、猶太人劣根性等等),我們實質上同意的可能並不多,因為我們對「劣根性」的理解大異。

「劣根性」的構詞方式應該是「劣-根性」而不是「劣根-性」,因為在民國初年開始、持續到現在的「中國人劣根性」討論裏,都見到「根性」一語,例如魯迅就用過「國民根性」這個詞組。有一個說法是「根性」乃佛家語,在這個討論裏是借用來指本性或本質(以下簡化為「本性」)。為了弄清「根性」的意思,我向邵頌雄兄請教,他是多倫多大學的佛學教授,專家也;我問他佛家「根性」一詞是甚麼意思,他的回答是:「這應該是漢傳佛教的說法,意義其實有點模糊,需看前文後理來定義。一般指根器,即具備某類修學佛法能力,如鈍根、利根等。也可以是暗指過去世積集了一定智慧根基。」這樣看來,如果「根性」是用來指本性,那和佛家的原意有出入。

「根性」是否指本性,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因為本性是天生而不能改變的(雖然可以遮掩);如果這是「根性」所指,那麼說中國人有劣根性,意思就是中國人有些天生的低劣品質。也許有人用「中國人劣根性」時真的是這個意思,但不是所有人都這樣理解;另有一些人則模稜兩可,有時甚至自相矛盾。就是魯迅,對中國人的劣根性批評得鞭辟入裡,但對於劣根性是否天生,他卻並沒有說清楚;例如他這樣寫過:「昏亂的祖先,養出昏亂的子孫,正是遺傳的定理;民族根性造成之後,無論好壞,改變都不容易的。」(《熱風.隨感錄三十八》)說是「遺傳」,那應該是天生如此;但又說「造成」,而且「改變都不容易」意涵「可以改變」,那又不似是本性了。

說到遺傳,就關係到「中國人」所指為何。遺傳必得通過基因,如果「中國人」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這十四億人沒有足夠的基因相似度以支持「中國人有遺傳的低劣品質」一說。假設有漢族基因組(genome),而「中國人」指的只是漢族人,那麼「中國人」有很高的基因相似度,可是,「中國人」便得包括大部份香港人、台灣人和散居世界各地的漢族人;這些人很多都沒有一般指的「中國人劣根性」(例如小兒及其他ABC,雖則他們可能有「美國人劣根性」),因此「中國人有遺傳的低劣品質」一說仍然不成立。

馮睎乾指出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文學與社會:現代漢語高級讀本》將「劣根性」譯為"deep-rooted bad habits"(見〈蘇哲安必須向袁國勇道歉〉),這符合〈緣起武漢〉的上下文脈絡,應該是袁龍兩教授用「劣根」一詞的意思。然而,在「中國人劣根性」的討論裏,劣根性的例子不盡都可以歸類為「習慣」,例如柏楊說的中國人「器小易盈」(見《醜陋的中國人》)就不是一個習慣,而是心理特徵。因此,我較為接受古德明的譯法:"deep-rooted depravity"(見〈劣根性、節儉、窮通〉)。"Depravity"指道德敗壞,劣根性就是根深柢固的道德敗壞,包括一些壞習慣。既是根深柢固,那就如魯迅所言,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改變;另一方面,道德敗壞不是天生的,因此,中國人劣根性的源頭便不會是DNA,而是文化習俗、天然資源、社會結構和政治體制等環境因素。中共治下就是一個非常惡劣的道德環境。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