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專科門診:「余小姐,你對診斷和治療方案清楚了嗎?」
「多謝醫生解釋得那麼詳細,我沒有疑問了。」
「好的,請你稍等。」
「咦,醫生,你為甚麼玩電話?莫非打手遊,還是睇股票價位?」
「余小姐誤會了,醫生工作期間玩手機遊戲、炒股票甚至上facebook都是有違醫德的(咁嚴重?)。我習慣處方藥物前,都會上網或以手機應用程式核對一次。」
「醫生也核對?」
「沒錯,主要是核對處方的藥物之間有否相沖,及根據閣下年齡、體重、肝腎功能等,計算出適當的劑量。」
「哈哈,那些是常識吧!我還道做得醫生都博聞強記、學富五車,沒想到竟要上網查資料。」
「核對也是穩陣起見,況且醫學嘅嘢日新月異,再多五輛車恐怕也載不下。人類記憶力始終有個極限,故此現代醫學的趨勢不是把所有資料也無差別強記,而是借助各個平台譬如網上資料庫作為參考,後者更能不斷更新。」
「但十多年前未有智能手機的年代,你們依靠的仍是強記啊。」
「你想說醫生太依賴科技,令腦袋退化了?數碼科技普及前,我們口袋總有本俗稱『天書』的精要急救手冊(Handbook,圖),方便隨時翻閱及做筆記,以應付各種臨床情況。」
「我聽聞牛津大學、華盛頓大學等醫學院也有發行類似的天書。」
「天書起源實非西方而是中國,一千七百年前,晉代醫學家葛洪已著有《肘後救卒方》(『肘後』即是隨身或袖裏收藏以備不時翻查),等同中醫的急救手冊,這概念當年可說十分前衞。」
「醫生當着病人查書、查手機不尷尬的嗎?」
「謹慎點有甚麼好尷尬? 病人及醫藥安全畢竟比醫生的架子重要。」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