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有惡化之勢,南極洲年初錄得首次熱浪,研究員關注暖化若長此下去,當地動植物生態將會受到破壞;另外,研究亦發現南極在約9,200萬年前曾經是熱帶雨林。
「澳洲南極項目」研究員在剛過去的2019至2020年度夏季,於南極洲東部凱西研究站錄得有紀錄以來首次熱浪數據,周二於《環球變化生物》期刊公佈結果;研究成員來自澳洲伍倫貢大學、塔斯曼尼亞大學和政府環境局轄下澳洲南極部門。
損害「環球海洋輸送帶」
熱浪的定義是連續三天錄得極高和極低氣溫,凱西站研究隊伍於今年1月23至26日,同時錄得研究站有紀錄以來最低和最高氣溫,最低氣溫高於0℃,而最高氣溫達7.5℃ 。其中在1月24日,研究員更錄得9.2℃高溫,比當地平均氣溫高出6.9℃。另一方面,西邊南極半島亦錄得高溫,隸屬阿根廷的埃斯佩蘭薩研究基地,上個月歷來最高氣溫達18.3℃。
研究論文作者說:「雖然南極洲與其他大陸相隔一個南冰洋,但(氣候變化)會影響全球;它推動着環球海洋輸送帶,是深海中恒常流動的水流系統,熱流會藉此傳送到五湖四海,致冰川溶解,令整體海水水位上升。」
九千萬年前曾是熱帶雨林
團隊首席科學家伯格斯特龍(Dana Bergstrom)說,炎夏雖對當地人口有利,但對於習慣寒冷天氣、於極地綠州區的無脊椎生物及微生物而言,冰川溶化短期內可增加水源,但長遠有可能沖走牠們棲身的植物,研究員根據過去炎夏紀錄,預料熱浪將對當地生態有長遠影響。
另外,著名《自然》期刊刊出德國韋格納學院研究團隊2017年的發現,在南極洲西邊海床挖掘到古植物標本,證明南極洲在約9,200萬年前曾經是熱帶雨林。團隊在距離派恩艾蘭灣冰川(Pine Island Glacier)附近海床鑽了窄洞,在30多米深處採集到內含65種植物成份的泥岩和泥土標本,可追溯至白堊紀時代,南極洲還未被冰川圍繞,氣候較為溫暖怡人,平均氣溫是12℃至13℃,地理接近現代的新西蘭南島;分析樣本後團隊發現當時環境中的二氧化碳量很高,所以雖然南極一年中有四個月沒有太陽,仍得以孕育林中生物。團隊下一步就會研究南極冰封之謎。
德國之聲/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