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開始「源頭問責」

歐洲人開始「源頭問責」

「今次是歐盟的危機。」林和立說:「歐盟抗疫相當差勁,完全展示唔到如何幫到意大利同西班牙呢啲較唔富庶國家。如果德國同法國再唔做嘢,中國就有機會喺歐洲提升影響力同地位,分裂歐洲。」

歐洲各國喜迎中國物資,已引起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擔憂,他揚言要警惕「有地緣政治因素,包括通過宣傳和『慷慨政治』爭取影響力的鬥爭」。他指疫情在湖北爆發,官員隱瞞導致疫症加劇,現時中國向歐洲派設備和醫生,目的是「激烈地宣傳其與美國不同,即它是一個負責任和可靠的夥伴,我們還看到了試圖損毀歐盟聲譽的行為」。

歐盟盟主德國亦開始出手支援其他成員國,各國州分正式接收他國病人,正式施救。

疫後勢破左翼思想

在時事評論員桑普眼中,歐盟似乎敗勢已成,他在本報節目「焦點燃論」分析,疫情過後各國踏入反全球化,回歸更強邊界:「疫情之後,相信很多國家發現強而有力的邊界才能守衞市民生命財產,以往歐盟及全世界以為統一就是好,以為無邊界就是約翰連儂想像出來的完美境界,今次事件發現其實行不通,相信不會再有這種左翼的做法。」他認為疫情過後歐洲及中國會同樣步入衰退,他估計歐洲會再次步向親美,原因是美國掌握世界資源,復元較快。

中國在疫情過後能否進軍歐洲,林和立認為關鍵是中國能否捱過經濟衰退。他說:「如果要打好一場亮麗的外交戰,中國一定要付出比較昂貴的醫療設備。不過國內失業率高,現時資金鏈出現問題,中國已動用20多萬億人民幣(約22萬億港元)振興經濟。這種『大闊佬』政策可否持之以恒,相信很成問題。」另外菲律賓硂西班牙硂捷克硂土耳其及馬來西亞都退回中國醫療物資,惡名昭著的Made in China亦影響外界對中國信心。Sharpe昨日更發現新變化:「越多國家開始對意大利提供支援,越多當地人開始討論『源頭問責』的話題,民間對中國的觀感開始有點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