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以科技防疫廣受國際讚揚,官民合作應用開放數據,在短時間內開發口罩地圖、實名預購、追蹤檢疫等多套防疫系統,不只消減民眾憂恐情緒,更有效壓低疫症增長。日、韓、以、美等科技國相繼向台灣引入相關技術,以及吸取台灣成功防疫經驗。
台灣科技抗疫的幕後功臣,是被日媒譽為「IQ 180的38歲台灣天才IT大臣」唐鳳。作為台灣歷來首名「數位政務委員」,唐鳳負責督導的數位經濟與開放政府發展,何以用來抗疫?台灣推動這兩項政務發展,對香港又有何參考價值?
開放政府 公民參與
政府開放數據,促進開發應用,是直接促成今次科技抗疫的成功要素之一。台灣政府早就全面公開各項民生經濟的相關資料,便利社會創新,亦積極建構各項有利數碼創新的基礎措施,如完善城鄉網絡建設,保證民眾上網基本權利;立法保障資訊流通安全;搭建配備物聯網在內的各類公眾訊息共享平台等,可說是回應國際大趨勢下的策略部署。
隨着新科技發展,過去的技術屏障已漸漸消除,加上公民社會興起,對政府透明度要求提高,開放政府已成為社會急速發展下的必需品。早在2009年,奧巴馬政府已推行開放政府政策。到2011年,美國更聯同英國、挪威、巴西等八個國家組成「開放政府夥伴聯盟」,向世界推廣開放式治理模式。而數碼經濟就是由科技帶動下的新經濟機遇。不論是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還是跨行業的創新融合,都講求官、商、民三方面數碼轉型配合,才能在這大趨勢下保持競爭力。
為推行開放政府,台灣五年前設立「公共政策網絡參與平台」,鼓勵民眾參與政策制訂,其中一個由市民提案、公眾聯署、再交政府落實的政策,是一名16歲少女提出逐步禁用塑膠飲管,這對每年喝上十億杯,堪稱珍珠奶茶王國的台灣而言,確實產生正面而深遠的影響。在推動數碼經濟方面,台灣亦成功引進微軟及Google等科技巨企,在台設立AI研發中心甚至亞洲區最大研發基地,開設職位並培育合共過萬名當地科技人才。短短幾年間,台灣的數碼政務確實做出不錯成績。
反觀香港,莫說推展開放政府,我們仍在糾結開放數據這層面。根據「全球開放資料指標排名」,台灣位列榜首,香港卻排名24,更在公司註冊、行政邊界及位置資料等五個領域中捧蛋,情況令人難堪。雖說港府已升格資科辦,但各部門的腦袋及作風並未有同步升級,如:數據儲入及保存格式不一,資料輸出大多只得圖檔,不便輸入電腦再作處理;而各類公開資料片面而不統一,不少更是非原始數據。港府以智慧城市為遠景,若開放數據這一瓣亦未能辦好,試問又如何推動社會創新應用?港府思維因循,套路繼續仍舊,故此在扶持本地創科發展,推動數碼經濟產業方面,久久未見明顯成效。
早前,香港失落保持25年的「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地位,令人反省香港施行自由經濟之意義。在理論層面上,自由經濟與開放政府有相近信念,同樣相信集體智慧,借用群眾力量調節市場或行政效率;但應用在治理方面,開放政府提倡的透明、參與、協作,最能回應現今香港社會的發展需要。開放政府以至數碼經濟,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應是切實的應用,技術提供了工具,而政府與民眾如何善用工具,為社會帶來影響,台灣經驗為香港帶來無限啟示。
香港永續經濟聯會: https://hkbase.org
陳家宏
永續經濟聯會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