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婦當關,門口收銀美雲姐不單止口罩,手套全備;還有老闆華嫂安排的塑膠透明面具,平常肯定惹來不斷嬉笑怒罵,今時今日只會贏得人客加倍信心。
地處鄉郊「華嫂冰室」,自疫情蔓延開來,生意從過去大半年來社會活動中反彈,跳升活躍過來。點解?
吾鄉「Motor Cafe」、「Cafe 123×榕記火焰雞煲」、「小町拉麵店」……具室外空間,或予人感覺擁有露天枱椅的食肆,幾乎全數復活。
巿區餐廳或許在外賣或Food Delivery方面做得較好,但人口絕不密集的新界圍村小店吸引不止外賣,更多人客意欲坐室外接近流通新鮮空氣,而非一般餐廳冷氣密室培菌場的驚恐環境。
沙士恐懼印象猶新,巿民對巿區人口密集區域,抱防衛態度,能避開盡量留家,新冠肺炎傳播香港幸保未過份惡化,直至海外港人、尤其學生衝紅海洶湧飛回來;到埗卻罔顧病毒傳染四出玩樂播毒,迫使本港確診人數幾何跳升。
疫症初期大眾將林鄭政府凡事慢三拍的態度連罵帶插……直至韓國、日本,然後更大鑊的意大利、西班牙、英國並歐洲諸國。臭嘴特朗普一直高喊We Are Doing Good,We Are Doing Great,We Are doing Fabulous的情況下,Bingo!美國成為被感染No.1大國;都無謂互插,各打80大板,除了澳門與台灣。
政府總算行快兩步,雖然能封則封在最佳時刻未嚴懲執行,留下病毒傳播缺口,終於:關閉戲院、健身室,禁酒,嚴令拜山、集會不得超過4人。食肆更嚴;入內必先探測體溫,一枱坐客不得超過4人,枱與枱之間嚴控間隔空間。
14天前無聊已極約友遊澳門,卻撞正40天來首個確診個案,當事人與陪伴我們吃喝玩樂兩天的港友剛好住樓上樓下,回港即自行隔離14天,足不出巿區,與旁人保持距離地行山散步如常。
禁足過後約友文華東方「Clipper Lounge」下午茶,入座前先填個人資料表格,店員協助量度體溫,桌椅距離空間非常充裕,茶點未上桌被要求保持戴上口罩。晚飯與同伴幫襯K11「頑固壽司」,同樣嚴陣以待響應政府緊急防疫條例;家陣食肆生意重創,連威靈頓街「翠華」也守不住,倒閉潮已開始的嚴峻時刻,大家行多一步守望相助,期望香港挺得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