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語】逆市開畫廊勇者實錄 法國前總理:藝術是抗疫良藥

【藝術人語】逆市開畫廊勇者實錄 法國前總理:藝術是抗疫良藥

【藝術人語】
說好的三月藝術月,受疫情感染變成「隔離月」。Art Basel、BOWD、香港藝術節等文藝活動統統取消,中環「吉」舖湧現,畫廊叫苦連天,偏偏法國人特別勇悍,無懼疫市。法國前總理家族Villepin中環開設三層高、佔地近3,000呎的新畫廊;法國女商人創辦、香港首個展示複製大師作品的「都會美術館」(Metropolis Museum)也落戶黃竹坑,抓緊危中之機。

中環荷李活道遊人凋零,偏偏樓高三層的新畫廊Villepin相對熱鬧,不過畫廊接待處並沒有放開幕誌慶的花籃,卻有大支的消毒酒精。這新畫廊是法國前總理Dominique de Villepin與兒子Arthur de Villepin共同創辦經營,二人更親身在港撐場,為一潭死水的藝壇注入生氣。

Dominique是法國外交官、政治家,曾位居總理,也是詩人和藝術收藏家。在港居住了10年的Arthur de Villepin自小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成長,最終選擇了藝術,並未從政。他一直在港經營紅酒與藝術的文化事業,是故也選擇在香港開辦其首家畫廊。

處女展:趙無極「友誼與和解」

「我不覺得我們很勇,藝術才夠勇(Art is brave),給我們勇氣、力量、才能,更在答案前面先拋出問題。當下世界充滿恐懼,藝術就是抗疫良藥。」專訪開始,Dominique脫下口罩,我劈頭說他疫市發圍的冒險很勇,他的脫罩舉動變成一種具象的身體語言。「我和父親都相信藝術、相信香港。」對香港一見鍾情、居港10年的Arthur不忘補充。

兩父子自小就愛上藝術,Dominique年輕時收藏傳統藝術品,後來抽象、非洲、當代藝術無寶不落。「我特別喜歡收藏當代藝術,因為你會找到一條路徑去明白世界發生的事。」作為政客,Dominique必須從多角度理解世界,增加政治腦袋的維他命。

畫廊處女展是與Villepin家族相識多年的已故法籍華裔抽象大師趙無極的個展,名為「友誼與和解」(Friendship & Reconciliation),展出數十幅趙無極油畫和水墨作品,三樓VIP房更藏有畫家送給Villepin家族成員的私人畫作,屬非賣品,連地毯都是趙無極手筆,公關溫提那是在Villepin法國豪宅拿過來,彷彿他們家族的日用品都很藝術。

執筆之時,法國新增逾2,599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累計突破四萬宗,各大名勝如羅浮宮、巴黎鐵塔都關閉,總理菲力普宣佈將實施嚴格的外出禁令。世紀疫症衍生訊息戰、「口水戰」,特別令中美關係更趨緊張。

定居十年 「我熱愛這座城市」

這位退下火線的法國前總理隔岸觀火地說:「近幾個月來,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的趨勢一直在加劇。」他指美國總統Donald Trump接任以來,邊境關係和種族主義的分裂都在加劇。「我們必須審視我們的新世界,以應對這種恐懼。適應、保護和集體紀律都是理所當然的,卻不能讓恐懼帶頭。藝術可以提供智慧和質疑,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他續指,旅居法國的趙無極偉大之處,不但在於他的刻苦用功,更是他懂得「和解」(reconciliation)之道,最終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

Dominique於九十年代末認識趙無極,自此二人關係密切,趙無極看着Arthur長大,還不時送畫給他一家人作生日禮物,甚至到家族的花園作畫。

「他是一個很不凡的人,外向、有趣、思想開放,喜歡與不同人分享生命。他很清楚自己是個天生的畫家(made for painting),他腦裏只有創作,從不停下來,口頭襌是『mon travail』(法文:我的工作),是個藝術辛勤者。他一生縱然遇過不少苦難(離鄉猶如被拋棄,經歷三段婚姻),但他從來不自怨自艾,總是樂觀面對,他一直從藝術中找生活的答案、新角度和想法。」Dominique娓娓道來。

近年公眾得知趙無極作品通常與拍賣掛鈎,Arthur卻希望畫廊可以呈現畫家的藝術功力和理念,透過他作品看到藝術突破地域與文化界限的力量。「我定居香港近10年,我熱愛這座充滿活力、魄力及想像力的城市,我相信她的未來。」

畫廊首展主角是與Villepin家族稔熟的已故抽象大師趙無極,作品表現Villepin一家與大師的深厚友誼。此為趙無極2007年作品《無題》。

荷李活道吉舖湧現,Villepin家族偏偏照開三層高、佔地近三千呎的新畫廊。

趙無極送給Dominique的作品,因為Dominique寫過一本書談拿破崙,此畫作是畫廊貴賓室內的非賣品之一。

因為父親Dominique(右)的關係,Arthur 自小每逢家族聚會都與藝術家打交道,趙無極更是看着他長大。

「真迹才有意義?」 複製品落戶黃竹坑

三月疫市開幕的,還有位於黃竹坑、佔地一萬呎的「都會美術館」。它標榜為香港首個以專業複製技術及沉浸式數碼體驗重現大師作品的美術館。首個展覽就是印象派大師莫奈,複製畫當中兩幅是3D繪圖打印出來的「二創」作品,參觀費每次一百元。

我又單刀直入地問這美術館的創辦人和CEO Vanessa Robine,何以令她有信心香港人會付費看「老翻」大師作品?這位來自法國的女商人先跟我說她的創業初衷,多年來她遊走歐美各大美術館時,腦裏一直構思,如果這些大師作品可以搬到香港這國際藝術中心就好了。於是去年夏天她便萌生開「都會美術館」,經歷催淚之夏、瘟疫之春,都未有動搖她的大計。

《睡蓮》、《乾草堆》及《威尼斯風景》鋪陳整個空間,但看過莫奈真迹的人,會覺得缺乏大師的質感。美術館開幕在網上也引發過討論,有網民直斥付費看老翻不如上網睇,亦有讚美的網民認為無機會睇真迹,看仿真畫也不錯。

「仿製師製作的複製品也非常專業,能展示大師對光線和色彩的獨特觸覺和描繪,令人人都能盡情欣賞經典名畫,有教育作用。這是私人美術館,營運需要成本,香港租金不輕,所以收費我們沒有選擇的,希望大家體諒。」

Vanessa續說,美術館一年會舉辦三次展覽,所有複製品都可出售,但買家必須在展後才能提貨。未來會在美術館舉辦工作坊和美術課程,希望提供新世代的美術館體驗。

複製莫奈的《A Stormy Sea》是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的3D打印作品,3D畫的筆觸生硬,始終不及人手有質感。

近百幅複製品展示於近萬呎空間,Vanessa說公眾可以從色彩和筆觸學習鑑賞藝術,更可以把複製品買回家。

都會美術館創辦人和CEO Vanessa Robine認為,大師真迹要拿來香港展覽不易,故開設了香港首個展示大師複製畫的私人美術館。

採訪:鄭天儀
攝影:陳昶達@The Cultu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