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大蕭條不會重現 - 盧峯

30年代大蕭條不會重現 - 盧峯

美國領取失業救濟人數一星期間從20多萬升至超過300萬,據說不少州分因為應付不了海量申請個案而未能處理。若把這些個案計算在內,申請大有可能超過400萬。若果以此作為起點,失業救濟申請到本星期可能加一倍到800萬甚至1,000萬,難怪有聯儲局官員估計美國的失業率可從原本的4%左右大幅升至30%。

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失業率也不過25%左右,武漢肺炎似乎正把美國以至全球推向比當年更可怕的超級大蕭條。事實上近一個星期,Great Depression已掛在不少市場人士、分析員口中。

當前全球經濟大半停擺、飛機停飛、酒店冇客、商店食肆關門,很多大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只剩下超市、藥局、少數公共交通工具、緊急服務單位仍然開放,其他商店全關;部份工廠也因為安全規定或定單減少而停工。把這些加起來,再加上失業人數飆升,的確一派大蕭條的森然景象。然而,拿今次武漢疫潮的經濟衝擊跟29年華爾街崩盤引發的大蕭條相比其實像拿蘋果跟橙相比一樣不恰當及不倫不類。

當年的大蕭條是巨大投資及經濟泡沫爆破下的產物。在泡沫爆破、巨額紙上財富消失後,企業、個人、地方政府面對的是無底的債務黑洞,自然人人追數,個個賣資產填氹;結果資產價格進一步滑落,債務越來越高。整個經濟、金融體系因而出現資金緊絀周轉困難的情況,破產停業便大規模在美國各地及全球擴散。

更糟的是,美國聯邦政府、聯儲局在危機的時候沒有採取任何重大刺激經濟措施,反而認定這是經濟正常調整,需要透過痛苦的收縮整頓以糾正過去多年的非理性亢奮及貪婪,令投資者及企業放棄冒險投機,腳踏實地做生意,再按經濟的基本條件投資及消費。

疫情紓緩即可恢復消費

然而,投資與消費都跟對經濟前景的看法息息相關,當看不到轉機及前景,也沒有政府或白武士插手介入時,大家都變得極為保守,只肯持有現金而不願投資消費,以免遭受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泡沫爆破從陣痛變成長期病,經濟不斷萎縮,整個30年代都在輾轉萎縮向下,直到二次大戰逼近,各國大幅增加軍備擴大生產,經濟動力才逐漸恢復,大蕭條才真正過去。

今次武漢肺炎疫潮帶來的經濟逆轉來得快又急,短時間內的衝擊肯定比大蕭條時還要大,紐約第五大道及倫敦Piccadilly Circus即使在30年代仍然夜夜笙歌,沒有一片死寂,但是,都會中心店舖、食肆關門不是因為民眾需求消失,也不是因為大家欠下巨債無法償還,而是因為抗疫政策不得不如此。換言之,只要疫情紓緩,社會的剛性需求包括一般日常消費就會恢復,因抗疫停工或失業的店員、服務人員等就會恢復工作機會,不像大蕭條時那樣職位長期消失,無從復工。

最重要的是,各國政府、央行都吸取了大蕭條袖手旁觀的慘痛教訓,應對經濟金融危機的速度、力度快得多也大得多。美國聯儲局在3月中已急速把利率減到零,接着幾天還大規模放水,承諾無限量寬又加強買債計劃,連企業債也包括在內,以確保體系內有足夠資金應對短期周轉,避免大規模倒閉潮。此外,政府的反應同樣迅速有力,美國政府及國會過去幾年權鬥不絕,但今次卻在兩星期內達成二萬億美元的救市方案,盡快把錢送到財困的企業及工人手上。二萬億美元不但令08年的7,800億救市方案顯得小家子氣,以規模計更達美國GDP的9%,即使不足以扭轉乾坤避免衰退,也大大加強整體經濟的「抗疫能力」。其他主要經濟體包括歐盟、日本同樣推出天文數字的救市、支援計劃。把這些加起來,經濟活動短期停擺雖仍免不了,但不致影響經濟中長期的走勢及投資消費信心,更不會導致長達十年的Great Depression。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