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下的紅白事 - 林夕

瘟疫下的紅白事 - 林夕

新辣招禁止四人以上聚會,唯白事紅事、宗教活動例外。辣招來得急促,於是懸念與質疑都在問哈囉?

宗教活動有沒有人數限制?如果四個人有危險距離的社交接觸,教堂的主日崇拜,是不是跟婚宴一樣,只能限二十人參加?參加婚禮的儀式,來賓會有互動,宗教活動就不會交談?上寶蓮寺參拜後吃齋菜,要不要四人一組?基督教儀式的喪禮之後,再舉辦一場由牧師主持的追思會,下面親友超過二十人,那是屬於白事還是宗教活動?

紅事可以擇日之後再擇日,婚禮如果只有二十人來觀,怕結一場累死愛情細胞的人,就手握大條道理不管大搞特搞的大家長了。嚴選二十人,來者安心,又有被選上的虛榮,那還好。

白事不一樣,日期選擇有限,靈堂跟婚禮熱門地教堂,哪個會讓人覺得不潔不淨,不必多問。這是個偏見吧,香港少有殯儀館予人乾淨的感覺,總是煙霧彌漫,總是叮叮噹噹的。雖然遺體放在後面隔着緊閉的玻璃門,總覺有細菌病毒散開來的氣氛。在這期間不得不如期舉行的喪禮,承辦單位都說要預備了來賓人數有限,這就很考驗往生者的面子,按先人電話簿名單發邀請訊息,像陷人於不義,來者自覺要冒險,不來顯得無情。

很多人着重自己的身後事,所謂風光大葬,死忌生忌看得比生日重要。那就對不起了,在這期間只能說走得不是時候。有些人看得開,生前已想好身後事,別鋪張,骨灰灑花園,免麻煩,免浪費,骨灰龕何其貴。買個靈位內裏有沒有灰,也早已成灰,灑在地上,靈魂飛天上了,何必呢?

喪禮是做給生人看的,即使這觀念如何強烈,一念及灑脫的往生者,在生的人也很難灑脫起來,總是顧念一下造次,就讓安息的不能安息。明明不相信那些金銀衣紙有沒有手機,只是燒給堂倌看,可就是連在心裏說一句反駁的話都不敢:「這些徒然的道具啊,誰信你們能惠及死者。」

以死者之名而搞一堆儀式給生人看的活動,莫過於解穢酒。喪禮若是充滿穢氣,甚或晦氣,來賓豈不都是情與義值千金的好漢?可能因為這樣,現在原來又稱為英雄宴。那麼,另一個疑問:「解穢酒當然是喪禮一部分,不分檯吃,怎麼會犯法?」答案就簡單多了,既然是宴請敢於冒穢氣晦氣而來的英雄會,屬於酬謝英雄好膽識、夠義氣的飯局,已跟死者無關,當然還是要四個人一張桌子啦。你以為這是梁山英雄好漢聚會造反,為死者爭取公義的公民抗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