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守望:本土農夫亂世種出契機

麥田守望:本土農夫亂世種出契機

當餐桌容得下香港出產的蔬菜,香港城鄉之間的距離,似乎沒有想像中遙遠。農曆新年期間,武漢肺炎疫情襲港,街市出售的內地常規蔬菜價格飆升,菜心、生菜等閒索價廿來三十元一斤,再次讓人緬懷本地農業。那一陣子,自設小型社區農墟的農場,竟難得地需排隊入場,有本地農夫蔬菜定單多了五倍。

農田踏入收地倒數階段的馬屎埔農夫面對當前「盛況」不感太樂觀,近期街市菜價已經回落,他們只望香港人別太忘本,記得亂世阡陌間,有人仍堅守糧食供應,亦有經營有機農場10年的農夫視疫情為「最好的時候」,連結港人,推廣農業。

記者:陳詠恩
攝影:黎樹雄 董立華

定單急增五倍 「客人做埋義工送貨」

【歐羅有機農場】
位於元朗大江埔的歐羅有機農場已經營10年,以往除了到大埔、美孚、中環等各大有機農墟擺賣,兼營訂菜直銷服務,負責人黃如榮(Wing)說,今年農曆新年起,定單數量由以往一日數張至十來張,竟升至農曆新年期間一日四、五十張,足足翻了五倍,當中不少是以前曾到訪農場參觀的新客。

以往新年前夕,農夫會盡量收割田裏的菜出售,方便客人「壓過年」,加上新年後就是田地「換季」之時,準備春季蔬菜下種。然而,受疫情影響,新年期間多了很多新客戶急求買菜,他估計是客人不願經常外出,寧可一次過多買幾天的菜,加上憂慮內地食物安全,故轉為尋找本地菜。

黃如榮10年前辭任音響廠總經理,在元朗鄉郊建立有機農場。

擬助老前輩上網直銷

連以往較少人問津的君達菜(豬乸菜)、芥蘭頭、馬屎莧也要應市,Wing說:「馬屎莧多纖維,平時被人嫌粗,其實可以煲湯,有清熱功效,啲客人知點煮又覺得幾好飲。」他還把田裏名物竹蔗、甘筍和竹芋推出清熱強肺湯包,趁機教育人如何烹調各種蔬菜。定單急增,Wing與幾位家姐連員工八人急急加緊耕作,但送菜工作也同樣增加,沒想到在人人自危之時,竟有客人主動提出擔任送菜義工,甚至開車把菜分發給居所附近的訂戶,一星期內便招募了10位義工,令他大受感動,「客人唔單止向我買菜,仲會問我哋夠唔夠人手、維唔維持到?」

Wing的父母也在附近種田,他自小看父母種田,是正宗農家子弟。回想2000年大江埔村是漁護署推動有機耕作的示範村,直至10年前,Wing放棄當音響工廠總經理,回來大江埔成立有機農場,甚至發展出全球第一個手機訂菜app。問他會否擔心疫情過後,客人不再光顧,他強調自從農開始,就以提升香港農業自給率為目標。

既然本地菜需求殷切,Wing打算將現有20萬平方呎農田在五年內擴充幾倍,亦趁此時期推出「co-farming」概念,多與其他農場合作,例如幫助不熟悉上網的老農夫直銷,或協助對方改善田內水利系統。

除了客人當派菜義工,亦有客人提出,可以幫忙聯絡相熟的學校、教會、店舖等,作為分菜站,方便區內朋友團購。亦有家長說,希望讓孩子到農場,學種菜一、兩年,甚至有人輪班工作的客人,告訴他可以來田裏做農活,「呢個係好時期教育市民,好多人關心農業發展,會諗點幫成個農業發展」,居安思危,疫症也許是喚醒人們對本地糧食關注的契機。

面臨收地逼遷 「堅持要港人食港菜」

【馬寶寶社區農墟】
位於新界東北發展區內的粉嶺馬寶寶社區農墟踏入第10個年頭,同時亦已進入倒數。農場八斗幾地,即58,000幾平方呎土地,到今年第三季便會被收地,政府拋出「特殊農地復耕計劃」,要求他們遷往山旮旯種菜,「喺羅湖邊境、文錦渡木湖呀,同埋華山墳場地側邊,仲有蓮塘口岸,農墟唔使諗㗎啦」,推土機逼近,檔主兼農夫區流根未決定會搬去哪,只知道農墟一定「冇得做」。

為保住馬寶寶社區農場,區晞旼與家人抗爭10年。

新選址禁耕住合一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包括古洞北及馬屎埔所在的粉嶺北一帶,政府宣稱將建成超過七萬個單位,可容納18萬人口,與整個馬鞍山的居民人數相若。區流根無奈指,若不選擇政府提供的地點,就只能自行覓農田,「喺香港都幾難搵,四大地產商都用鐵絲網圍晒農地,港府就係對佢哋非常之老友,覺得香港最好冇農業,冇農業冇問題㗎,大陸大把菜落嚟!但𠵱家個疫症問題,啲人就諗吓啦,香港需唔需要有本土農業啦」。

區流根的女兒區晞旻(Becky)解釋,政府復耕計劃的選址不止偏遠,且不准「耕住合一」,勉強把農夫搬上公屋,「農夫惟有住田隔離先確保到生產暢順」。她以父親為例,每朝5時多起床,外出吃早餐,順路到附近餐廳回收廚餘作堆肥之用,回來落田,「午餐後瞓晏覺再落田,夏天甚至夜晚9點先收工,或者遇上打風、大雨,有乜事都可以去收防蟲網,或者去水位塞咗要通,如果唔係住田隔離,冇人知塊田係點就出事」。近年政府大力推銷的農業園又如何?「農業園選址係蕉徑,佢本身就係好似馬屎埔嘅農村,有人喺度種緊田,耕住合一,政府就話要剷走佢哋,再搬我哋入去。我哋覺得好荒謬,邊有理由搞農業園,但你向農夫逼遷?」Becky說,農業園鼓勵農夫從事水耕菜等高科技農業,「當你提到水耕就係冇泥土都可以種嘢,政府就係唔需要農地,農地咪可以拎嚟起樓囉,背後有呢啲潛台詞」。她又解釋,水耕場屬高資本投入生產,動輒數百萬投資,而香港大部份農夫都屬家庭式生產,根本無法負擔。

香港的農業自給率由70件代的四成銳減至今天不足2%,Becky強調,世上無一個地方的自給率是100%,但香港若能守住現時4,000公頃農地,真正農地農用,而非被地產商荒廢囤地,自給率回升至兩、三成不是奢想,在「打仗」時期穩住供應。她回想去年反送中運動一幕幕抗爭畫面,「(去年)6月見到香港人好努力令呢個地方變得更好,呢樣更令我哋覺得點解要繼續種,希望香港人明白農夫點諗,或者我哋真係想過點嘅生活。都係嗰句,香港人食香港菜」。

部份港產農作物

甘荀

椰菜

菜 心

馬屎莧

芥蘭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