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麥難民不能承受之輕? - 鄭天儀

【詠物誌】麥難民不能承受之輕? - 鄭天儀

疫境下最不忍見,是幫襯開的良心老店、食肆受海嘯撲殺般消失,連道別都來不及,那是租金猖狂埋下不可逆轉的惡果。倖存者,惟有扭盡六壬抗疫和自救,佈下地網天羅的麥當勞也果斷地落實約半個月晚上6時後暫停堂食,只設外賣,包括24小時餐廳,減少社交接觸。

這是合情合理的對策,同時一班俗稱「麥難民」估計會流離失所。

翻查麥當勞的網站,原來全港有88間24小時營業的分店(以前一直是過百間)。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19年公佈的調查發現,截至去年12月,在24小時快餐店夜宿者推算有448人,五年內升近六倍。

偶爾夜歸途經24小時麥當勞,會見到麥難民帶着「家當」佔據不同角落,有些人頗年輕四正,估計是在職貧窮族,或因家庭種種原因有家歸不得。部份麥難民只晚求一宿,有些則長期「打躉」,餓了會吃別人剩下的二手餐。早幾年更有一兩單麥難民在店內猝逝的新聞,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城市悲歌。

卑微地幫襯 心安理得宿一宵

此際,我腦裏泛起新移民藝術家馬玉江曾經在富德樓舉辦過的一個展覽「夜未央」。初到香港的他因失眠而通街流連,與麥難民同感淪落天涯邊緣人,於是他花了一年時間每晚都去麥當勞觀察難民生活,並收集他們的消費收據,策劃成展。

生活壓力很重,而單薄孤影、單薄小紙,卻承受着生活中不能承受之輕。

馬玉江觀察到常人忽視的細節。很多人都以為麥難民是無料寄居的,原來他們也會「消費」。

藝術家用精準的磅去逐一測量數以千計的收據重量,發現一般顧客的單據平均重0.7到1克,但麥難民的收據會比一般顧客短,只有0.3至0.5克,上面只列有一項食物或飲料,這是他們所能負擔的項目:一個漢堡包、特價蘋果批、一杯汽水,或者一個雪糕新地。難民們卑微地幫襯,以一張單據換一晚住宿,會感到較心安理得。可樂或橙汁?這是他們僅有的人生選擇。

除夕夜倒數前半小時,「麥難民」要買一份新年禮物給自己,是一杯細可樂,那可能是他人生可供的選擇。

嗜血禿鷹 磨刀霍霍財富洗牌

漫漫長夜,馬玉江還為麥難民立傳,記錄他們的長相、衣着、地盤甚至小動作。他認為,每家麥當勞就是社會縮影。「應該光線下難以入睡吧?他把一塊硬紙板立在桌上……」;「或許是他怕被服務員趕走吧,所以他看到有人走了,便趕緊移了過去,服務員就以為他是剛消費完。」;「一個鬍渣青年戴着兩頂帽子玩手機,可店裏並不冷,每當有人經過時,他都抬頭看一下。」

貧富懸殊,是資本社會的必然產物。全球最高地價的香港,出產的懸殊差距自然也特別壯觀。最諷刺風景,疫城中當低端人口正在努力地生存,坊間的上流投機主義者已像嗜血禿鷹,磨拳擦掌覬覦低吸撈底,甚至希望像沙士重臨伺機囤樓囤舖,然後再來一次財富洗牌、因果互動、惡性循環,進一步拉闊貧富距離。而大部份人則束手無策,靜觀這本土悲情戲,或許選擇性失明?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