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聚餐反而更好 - 林夕

不聚餐反而更好 - 林夕

不禁酒了,忽然醒來,餐飲業場所只能做一半滿,每桌最多坐四人。一半滿,半杯水,本來是人生箴言,最美滿的狀態就是半滿,不容易倒翻,尚餘空間容納新的事情。有些小型餐廳剩下來的空間卻不是這回事,本身只有小量桌子,折半,不如索性暫時休業;酒吧業抗議完畢,不禁酒,名副其實杯水車薪,租金人工折扣下來,這營生也處於可有可無之間。

可有可無,這場瘟疫其中一個副作用,也許就是要讓人的腦袋,像半空的杯子,想想生活中有什麼是不可無,有什麼是不必有。只能四個人一桌,如果有六七個人一起,幾個人如何分坐,分坐的時候會不會有分了感情重量,變成暗中分化?想一想,既然如此麻煩,要不要一定出來聚餐?如果從這六七人名單讓自己挑選,會篩掉哪三位?即使只是四人行,好像也要承擔風險,這頓飯是否非吃不可?

關於吃飯,傳統與人相交,一直習慣了非吃飯無以交談,否則不會有得閒飲茶,得閒約出來吃飯之說。有食物放中間,猶如道具,很容易言談甚歡,忽然收走桌上東西,豈不像開會格局?對啊,人與人深交,莫不像開會,專注於交流。

抗爭期間,與人吃火鍋,也還有三個人,其中一位講到體力實在上不了前線,在大後方只能支援,買餐券給站在前面的人,講到傷心處,眼睛也快紅了。從沒見過這位朋友哭過,那一刻好奇大起,想看看,可是該死又好吃的牛肉已經老了,趕快救亡,一轉臉已如百年身,回到牛肉生熟的問題了。

這年半以來,大部分朋友都以視訊或語音保持熱度,只覺得相互了解有增無減,有些從前不會講到的人生深層次矛盾,少了一碗飯,三個菜擺在面前,如沒有了口腹之慾的羈絆,呼吸到對方而沒有經食物的氣味稀釋。

有位長輩經常說:無事常相見。這話有理,常相見可沒說明吃飯是否不可無,聚餐是否必須有。視訊相對,別無他事,面對面,只會在更高清狀態下相見,如果真那麼掛念,說人生無常,無事也要見一見。

老人家關心後輩,開口除了衣服穿得夠不夠,就是吃飯了沒有。此執念無法可改,可是自從老人家也習慣了用視訊後,每天如此,再沒有夾菜勸吃必要的嘮叨外,以前面對面難以啟齒的話,也說好說滿。人生啊,就是最漫長的道別,但是不要緊,過程長或短,能夠剖開心腹,互相看得清清楚楚,最後不可無的呢呢喃喃,短暫而迅猛,也不能說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