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體壇停擺,最近看體育新聞,幾乎就只有運動員於社交平台發佈的消息。波癮起時,就惟有重看舊球賽了。
網絡發達,只要於影片網站搜尋欄輸入球星名字,幾乎甚麼類型的片段都找得着。在DVD都像歷史名詞的今天,錄影帶簡直有如史前生物;那天在網上看了一輪球賽之後,心血來潮,把自己的一些「實體」球星/賽事錄影翻出來。
最愛米高佐敦
擁有最多的,自然是偶像米高佐敦(圖)的相關產品了,由錄影帶到光碟,都有。當年NBA為球星推出度身訂製的專輯,除了比賽片段,還有具「戲劇」成分的故事,非常好看。如《Michael Jordan’s Playground》講述一名落選校隊的黑人青年在街場偶遇MJ,因而受到激勵;《Michael Jordan:Come fly with me》則有MJ的家庭介紹。其中一幕由佐敦母親指導兒子球技,最後更示範入樽;雖然任誰都看得出入樽鏡頭是由其他演員扮演,可是在那個資訊還未爆炸的年頭,能從其他渠道了解偶像球場外的一面,還是看得趣味盎然的。
這些錄影帶,正版售價對時為中學生的我來說是天文數字,為解波癮,有時會在信和或東方188的籃球精品店門外駐足觀看,又或者購買店家自行「翻錄」(當時稱為「帶過帶」)的版本。價錢平上一截,畫面質素當然也下降一級吧。
當天翻箱倒篋,把當年心愛的珍藏都找出來回味一番,是個不錯的下午;內容或能於網上重溫,但實體載體最吸引的,還有網絡無法盛載的包裝。擁有的幾套影碟,包裝精美之餘還附有非常精緻的明信片和內容介紹,愛不釋手。
今天我們太習慣依賴網絡保存回憶,照片全都放在硬碟,甚至上載雲端,就覺得一切都是永恆;我開始老了吧,就如以前老人家堅持在家放兩本「黃頁」,要有實物握在手中,感覺才比較實在。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