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書本或影片看到二次大戰之類的故事,總會想,那時候人們每天生活實實在在的感覺會是怎樣。咬緊牙關、努力生存下去的同時,會有立足歷史大時代、人類轉折點的自覺嗎?
本來以為這代人,大部份終其一生就是追求小確幸、過好小日子,但過去九個月由抗爭到抗疫,周遭一切遽然巨變。很多人形容現在是戰時狀態,那戰爭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平日周而復始的生活驟然煞停,本來唾手可得的物資突然緊張,動員舉國之力,應付空前的危機、對抗殘酷的敵人,社會的規範習慣崩解,生命的無常變成日常,人性的善惡極端放大。
這種氣氛下,大家表面如常,精神卻開始繃緊。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近日讀《經濟學人》「倫敦大轟炸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Blitz),居然差點掉下眼淚。
文章的作者說,有些國家以其信條或價值自我定義,例如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美國的美國夢;而英國,卻是其悠長的歷史。每次遭逢國難,英國人都會在歷史中尋求方向和啟發。
尤其是1940那一年的歷史,世界的未來當時正命懸一線,若英國皇家空軍失守,大不列顛可能淪陷,美國可能袖手。這條線最終沒有斷掉能夠保住,就是因為英國人面對那長達九個月的大轟炸(其中倫敦連續76個晚上遭到德軍空襲)期間,展現非凡的勇氣。
這段歷史給今天重要的一課是,「透過意志的力量,你可以改變歷史的走向。」它依仗的不是管治精英的雄才偉略或天賦異稟,而是尋常百姓在每天生活中展現出來的品格;在巨大的危機和苦難中,Keeping calm and carrying on,這就是堅毅和勇氣。「當日發出吼聲的可能是邱吉爾,但擁有一夥雄獅的心的,是英國人」。
今天管治香港的,當然沒有邱吉爾卻相反只有一班廢柴同盟,延遲封關、清算醫護、科技白痴、騎呢禁酒。這兩個多月來,靠的是民間自救,香港人努力守着家園。幾日前手帶少女吃吉豚家,追着少女及其監護人幾條街的拍片者說:「你害死全香港呀。」對方求情「畀條生路」,拍攝者回嗆:「你畀香港人條生路啦!」那種肉緊,反映香港人這些日子擔心疫情失守的心情。
是的,為了醫護為了愛的人為了全地球,盡量留家、保持距離已是最基本。同時,緊守崗位,醫護救人,記者報道真相、監察政府。任何人一個決定、一個行動,都可能左右世界的未來。但我們香港人不用追溯上世紀去尋找勇氣的源頭,去年六月開始的經歷已是最大的啟發。
兩個月了,大家可能感到疲倦,但這場仗,無論結果,都要咬緊牙關打下去。希望將來的人類回看今天,也會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願榮光歸香港。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