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政治下美中台三角習題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 - 王崑義

疫情政治下美中台三角習題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 - 王崑義

在多次使用「中國病毒」稱呼新冠肺炎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改口,敦促各界保護亞裔美國人,這與他過去被指摘為種族主義的形象形成強烈對比。其實,特朗普的種族主義這次不僅使亞裔遭受歧視,在中國強烈的反彈與交鋒下,美中兩國彷彿在去年底以前進行第一波貿易戰之後,在新冠疫情肆虐下,繼續推進第二波的「疫情戰」,美中越來越無法合作,長此以往,疫情過後可能會引發國際秩序的新巨變。

美國《外交事務》3月號發表了一篇由坎貝爾(Kurt M. Campbell)和杜如松(Rush Doshi)合寫的專文,題為〈冠狀病毒可能重塑全球秩序〉。文中認為,華盛頓對疫情反應步履蹣跚,北京正在迅速地採取行動,積極填補美國錯誤所造成的空缺,將自己定位為全球應對疫情大流行的領導者。它正在努力宣傳自己的經驗,向其他國家提供物質援助,甚至組織其他政府抗疫。

這種論述的基礎,主要是因為特朗普早就知道疫情的嚴重性,尤其是中國在1月23日武漢封城以後,美國過度輕忽,以為這是「亞洲人的病」,所以特朗普只是單獨採取本能行動,沒有從全球領導格局着想,由此暴露了華盛頓領導全球對策的準備不足。

反而是,北京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改變世界的格局,如果它要被視為領導者,而華盛頓被視為無法或不願意這樣做,這種看法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以及21世紀美中的領導權競賽。

美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黨3名成員注意到這個發展, 3月23日特別致函白宮,呼籲特朗普應在國家安全委員會下成立特別工作小組,對抗中國共產黨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大外宣。議員們在聯名信中說:「正當世界其他國家在收拾中共的爛攤子時,他們仍繼續無時無刻地尋求增進他們的地緣政治優勢並削弱美國。」還說:「至關重要的是,我們國家必須要予以反擊,對抗這種宣傳,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支援下成立一個跨部門特別工作小組,作為制訂全美協調一致應對措施的特殊工具。」

可見,美中第二波的「疫情戰」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率先以輿論戰的架勢展開,這個源自2003年中國解放軍廣泛使用的「輿論戰」概念,將成為美中交戰的工具,以有別於貿易戰中採取關稅壁壘的手段。

美中疫情戰先打輿論戰

事實上,美中雙方外交官員深知輿論戰的重要性,所以過去一段時間,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於推特上突發式指摘新冠肺炎可能是美軍帶到武漢。另一位發言人華春瑩3月20日也火力全開,連發六條推特回應美國的指摘。她又在社交媒體上回懟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關於中國公佈疫情「不透明」的說法,她說:「謊言和誹謗不能讓美國變得偉大,你講話之前,請花點時間了解下情況。」

反倒是,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由外交官來揣測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有害的」,這一表態被解讀為他不贊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有關新冠病毒起源於美國的說法。

崔天凱代表中國政府表態以後,特朗普也改口不再使用「中國病毒」,雙方雖然在此打個平手,但是在美國疫情越來越嚴重之時,美軍更加要防範解放軍的動態,尤其是涉及到台灣戰略安全方面。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James F.Moriarty)日前在會見民進黨立委時,特別說了一句:「兩岸衝突風險升高,台灣要有全面備戰準備。」而與台灣關係良好的美國智庫「2049計畫室」研究員易思安此時也在媒體上發文說:「在台灣派駐美軍,作為戰略前哨。一支規模約1,000人的陸軍、海軍、空軍與陸戰隊混合編制部隊,應該就已經足夠。」這種鼓動美國在台駐軍的想法,對民進黨政府本來就很有市場,只是這種作法只會再次催化美中台動盪不安的三角習題──困擾習近平的難題。

可見新冠疫情在歐美爆發高峯期之時,不管是中國掀起病毒起源之爭,或是美方宣揚台灣駐軍論,都可能引爆美中台關係的巨變。特別是在民進黨政府遲遲不願意放下「抗中意識」,兩岸對抗式的政策不斷出台,兩岸關係本來就比過去三年更嚴峻。

如果美中關係此時也繼續掀起巨波,東亞安全恐怕隨時都可能被放到柴火堆上,台灣是否會出現第一次大戰時的「斐迪南困境」,這才是「疫情戰」最讓人憂心的發展。

王崑義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