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者打來問,你是否認為英國留學香港學生這個時候不應該搶着跑?
這個問題怎樣講?對香港記者,我有一個勵志浪漫版:留學英國,特別是寄宿學校,應該學習領袖精神、危機解決方法,不必急着離開,在英國一齊參與這個戰爭大時代,將來終身難忘。
對於英國的朋友,我另備一個「市場現實版」。
首先,凡中國人在英國而在大學交學費者,在定義上,不是所謂的留學生──這個名詞屬於百年前胡適冰心的二十世紀──他們是一群送錢來英國的消費者。
身為消費者,中國所謂留學生,平時有特殊任務,例如因政見問題,在校園裏高聲喧罵他們看不順眼的香港學生之際,大學校長看錢份上,從來不干預,有時還幫着呼籲香港來的留學生不要發表那麼多敏感訴求。
連英國首相莊翰生也喜洋洋的說過多次:中國「留學生」共有十五萬在英國。首相每提到這一點,都與英中貿易投資額一齊綑綁,可見在英國政府眼中,中國所謂「留學生」,純粹是一盤生意,英國政府不再期望中國這個國家的「留學生」,還會學到英國君主立憲精神、三權分立、新聞言論自由,將這種高深知識,帶回他們那個三千年燦爛文明加馬列毛之口腔農耕社會。
在市場角度,顧客永遠是對的,只要交了下個學期的學費再跑。英國各大學會計部主任一定了解。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清國已經派出留學生來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生中有鄧世昌、劉步蟾、方伯謙;另有日本留學生同班,各自學軍事。英國老師於兩個亞洲國家的留學生暗自觀察,有了結論。一九〇一年,英國與日本結盟。
那時若爆發武肺,你猜鄧世昌等會不會馬上回清避疫?
不過這是假設性問題。況且清國二百四十四年從無向西方輸出病毒的紀錄。到了民國北洋時代反而有:據說西班牙流感,其實是來自中國的鐵路民工帶進來的。這是另話。
香港在英國寄宿學校讀書的小孩,處境困難:前有武瘟,後有虎媽,英國有牛津劍橋,香港有林鄭。在夾縫中,自己走位好了。
這個世界多麼像一場超級大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