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用古文棄俄字母 外蒙內蒙同聲氣網民熱議「回歸中國」

復用古文棄俄字母 外蒙內蒙同聲氣
網民熱議「回歸中國」

【文字遊戲】從中國「分裂」獨立建國的蒙古國近日宣佈,2025年起全面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即俗稱傳統蒙古文,廢棄現時由前蘇聯時期開始使用的字母文字系統;此意味着該國與中國的內蒙古文字趨統一。有學者認為,蒙古國此政策雖是文字「去俄化」,但卻有利中蒙合作。甚至有輿論認為,此為蒙古國「回歸中國」走出了一步。

據報道,蒙古國當局本月18日通過「蒙古文字國家大綱」,規定2025年後全面恢復使用回鶻蒙古文,在過渡期間,國家公務及新聞發佈必須同時使用現行的西里爾蒙古文和傳統的回鶻蒙古文,大綱要求國家通信部門解決網絡無障礙使用蒙古文國際標準碼。同時規定,所有公務人員必須參加有關培訓,為恢復使用傳統蒙古文做好準備。

有利內外蒙文字交流

消息引發關注,特別是中國內地網民,對此更是歡欣鼓舞,認為外蒙(內地民眾對蒙古國的稱呼)此做法是「回歸中國」走出又一步。事實上,中國的內蒙古一直沿用傳統回鶻蒙古文,蒙古國只作為「傳統文化」僅部分學校開設課程。蒙古國當局曾多次出台「逐步恢復傳統蒙古文」的政策,但因沒錢、人才稀缺等原因,效果不佳。該國現時30歲以下公民幾乎不懂傳統蒙古文字,令致內蒙和外蒙民眾雖宗同語言,但在文字交流卻存在很大隔閡。

經濟落後 依賴中國

蒙古國面積逾156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50萬;1924年在前蘇共史太林策劃下從中國獨立出去後,一直靠前蘇聯援助而生存,上世紀90年代蘇聯崩潰後,蒙古國頓失依賴,經濟主要靠畜牧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其後與中國發展經貿,加入中國「一帶一路」版圖,與自己的「草原之路」計劃連接;中國多年來一直是蒙古國最大投資國,蒙古80%出口商品銷往中國,包括畜牧業、礦產、石油與稀土資源等。

2014年習近平到訪蒙古國,兩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蒙古國總統哈勒特馬·巴特圖勒嘎今年2月到訪北京,恰逢發生武漢肺炎疫情,國家雖窮,但巴特圖勒嘎即向中方捐贈20萬美元、外加三萬隻羊,成為疫情期間首名到訪中國的外國元首。近年來蒙古國朝野流行「回歸中國」之說,甚至傳有該國議員公開要求與中國合併;但民間亦有反華聲音。官方近年尋求建立「永久中立國」,奉行「第三鄰國政策」,加強與美、日、德等國關係,以在中俄兩強間求存。

中共官方媒體雖然鮮有提及蒙古國要求「回歸中國」的報道,但民間對此話題津津樂道;有內地網甚至僻出專欄討論「外蒙回歸」的問題。中國社科院副秘書長郝時遠認為,蒙古國這次文字改革,將為中蒙兩國關係發展創造更多便利,有利於促進兩國「一帶一路」合作,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提供文字相通的條件。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