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語】造世界的人 美術指導陳七「一木一釘都是香港味」

【電影人語】造世界的人 美術指導陳七「一木一釘都是香港味」

【電影人語】
被喻為五十至七十年代「東方荷李活」夢工場的清水灣電影製片廠,出產過無數經典電影,也曾是大明星熙來攘往之地。就算銀燈不再日夜輝映,數十年來這裏的道具倉也扛起了港產片過半江山,惟近日我重臨此地,頹如空城,聞名的飯堂連熱水都唔煲,只售現成汽水,映襯疫境下影圈的慘淡。

「以前隨時七、八齣戲在這裏做景和道具,30多人晝伏夜出地在不同崗位工作。道具師傅是散工,但一call就到,好勁!在這裏會撞到好多行家或美術助手,好熱鬧;當下如此凋零,未見過。」美術指導陳七(原名陳傑)邊帶我遊走這過萬呎的道具倉邊說,碩果僅存的燒焊、木工、油漆老行尊出汗出力之地,也是過去近十年他留低最多腳毛的地方。

「你覺得去年差,今年仲差;你覺得今年差,明年可能更不濟。」陳七感慨道。人生如戲,編劇未寫出末世疫症的威力,上帝卻在現實中開拍了這齣災難片。

陳七於2012年《懸紅》開始了美指生涯,年資雖不算長,卻製造過不少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場景。《大樂師.為愛配樂》那童話至極的魚排屋;《29+1》的巴黎鐵塔牆;去年《犯罪現場》那像真度高到有路人誤闖購物的珠寶店、超現實的天台流浪貓樂園均由他操刀,他更憑此電影獲提名第39屆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

電影工作五花百門,很多人都不了解,美指的工作是甚麼?

「簡單講,就是幫導演建構演員以外的整個世界。所有場景的線條、質感、顏色、結構之外,最大的挑戰是:成本。」陳七揶揄,政府的大白象工程可以嚴重超支無人孭鑊,若美指如此,永不獲錄用。

其實,近年港產片也有不少經典「無中生有」示範作,《拆彈專家》搭建了紅隧,《掃毒2》搭出1:1中環站,都讓人嘆為觀止。

化抽象為具象 「靚不一定最關鍵」

「靚不一定最關鍵,跟個故事有關係的場景,才有意義。」陳七解釋,美指合作最緊密是導演、編劇,用家是攝影師,場景結構有沒有透光位、高低位影響拍攝的角度、顏色左右氣氛,所以美指領悟力和溝通能力也要高,資料搜集相當緊要,才能畫出施工圖,再把天馬行空的抽象概念,變為具象。

生於單親家庭的陳七在公屋長大,媽媽僅有的娛樂就是睇「明珠930」播的西片,耳濡目染下他也愛上了電影,入浸會大學念傳理系,主修電影,他記得當年影壇光景與今迥異。「徐克監製的《東方不敗》大賣,帶動古裝港產片爆紅,電影圈一年拍200多齣新戲,今年得50齣,已出奇地多過去年。」到他畢業電影業開始走下坡,當時他有兩個選擇。「嘉禾請編劇,月薪4,000元;《東Touch》請記者,月薪12,000元。」在夢想與麵包之間,他選了後者。「記得當年王家衛在康城攞獎,《東Touch》有飛去採訪,我一心以為我會採訪電影人,誰不知被派了做潮流版,認識了師傅葛民輝與林海峰,後來更加入商台及盈科天馬動力。」

《犯罪現場》的珠寶店,真到吸引街坊誤入購物。

一場瘟疫,令原本奄奄一息的電影工業更添陰霾,原本熱鬧非常的道具倉如今空空無人。

《犯罪現場》古天樂暫居的舊屋,是陳七對香港good old days的投射。

科網爆破後,他開設計公司,後生意轉淡,恰巧浸大同學馮志強首做導演開拍《懸紅》,陳七膽粗粗找監製黃柏高自薦當美術指導,輾轉入行。「我並非電影圈紅褲子出身,連助手都無做過,我的紅褲子可能在廣告和設計方面。」當時,他要求道具領班張偉全(《樹大招風》電影道具偽鈔案上訴得直的主人翁)做一個「能彈起的手提篋」,開始了「造世界」的奇幻旅程。

「文字是一個想像空間好大的大海,美術是泳池,美指的責任是將大海變成一個泳池,讓觀眾游90分鐘。」陳七憶述,《犯罪現場》有50多個景,他重鎚做了個真實又超現實的天台屋,主角張繼聰是個貓癡。打造流浪貓主題公園來自陳七收養流浪貓的經驗,做了個有海岸線的人造貓沙灘。整間屋的窗框本來他要求道具師傅逐個燒焊出來,最後找到大批真的舊鐵窗焊埋成天台屋,回溯香港的good old days。

非紅褲子冇包袱 「我真係好鍾意電影」

身處的道具倉,是陳七無日無夜工作的戰鬥地。「山竹期間,道具倉整個頂被吹走了,所有在建場景和道具都散了或濕了,包括這個天台屋,要急救。」陳七談起美指的辛酸。「可能正正我不是紅褲子出身,反而冇乜包袱,導演們信我,讓我可以天馬行空。」 《大樂師》的魚排屋也一樣。「當時香港人不是太開心,難得一個愛情故事,我想讓觀眾可以入戲院浪漫一下。」

陳七最崇拜《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的美術總監Nathan Crowley、《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的美指Mark Digby。前者把英雄電影場景放在曼克頓;後者為了讓人重新審視生命,在電影中禁用三原色改以泥色為主調,非常破格。

港產片在國際市場仲有冇吸引力?我問。

「有,香港味不能被取代,只是我哋冇用返我哋叻嘅嘢,南韓學習荷李活拍商業片已追過香港了。但機會係多咗,Netflix出品之前冇得提名奧斯卡,現在都可以了,好的製作會有更多出路,香港有很多很本土創作,雖不及以前百花齊放。」

電影影響着陳七的人生,2014年參與鄭丹瑞的電影《分手一百次》後,因為被劇本感動,他在謝票時,向服裝指導女友植慧珊求婚。他的終極願望是做導演,正在寫一班裝修師傅的奇情故事。

「我真係好鍾意電影。」訪問期間,陳七不斷loop着這宣言,在蕭瑟風聲中。

陳七的工作就是要把抽象概念變成現實。

《29+1》的巴黎鐵塔牆是低成本、高hit rate示範作。

《懸紅》是陳七美指的處女作,那個「能彈起的手提篋」他保存至今。

每個美指也有自家風格,《犯罪現場》真實又超現實的天台屋,是陳七近年滿意之作。

陳七看了《大樂師》劇本後,就想到三角形,於是他打造夢幻魚排屋時,斜頂也是三角形,這屋在35度高溫下花了60天興建。

採訪:鄭天儀
攝影:張志孟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