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
可能大家最近都有聽過,香港人投資移民台灣的門檻被提高了。投資移民所需的金額依然是六百萬台幣,申請人符合資格後,公司營運最快一年就可以取得身份證,但公司要持續經營三年,而且公司需要聘請最少兩個台灣人,投資的生意也需要以實體店形式經營。
隨着在這大半年越來越多香港人選擇移民台灣,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當有些人只是打算到台灣取得身份後多個保障,沒有一心打算真正移居台灣時,其實大家也心裏有數,台灣政府也不是省油的燈,也沒有欠誰,遲早定必提高這投資門檻。
門檻提高 不要想「應對辦法」
新投資移民政策一出爐,最會動腦筋的香港人便立刻想出了很多「應對辦法」,例如一年後成功取得台灣身份證,可否「自己請返自己和配偶」,以滿足聘請兩個台灣人的要求?可否請兩個台灣人只做兼職?可否入股本來已在台灣經營的公司等等。現階段應該沒有人可以清楚回答這些問題,的確,移民去任何一個國家,背後都需要有一定的經濟考量,台灣投資移民的門檻提高,都是為了避開那些只打算在台撐一年後,取得台灣身份證和健保卡後便打道回府的人。
之前要求在台灣做生意一年,當中還可以容讓前半年是做生意的籌備期,所謂的一年真的眨眼便過,但現在要實體店生意,還要聘請兩個台灣本地人撐三年,在台灣也有最低工資,而且有很多政策保障勞工福利,要聘請一個台灣本地人,成本三萬台幣起跳,台灣店面租金便宜,但人事成本負擔最重,令這門生意應該假不來了。
事實上要在人生路不熟的地方開實體店,營運三年,談何容易。當初我們來台灣的小鄉下做「開荒牛」開餐廳,由店面選址、裝修、找水電師傅、找木工師傅、找員工、找食物供應商等,到開店必備的小東西如招牌、桌椅、碗碗碟碟、外賣餐具、收銀機等千百樣零零碎碎的東西,我們不知付了多少學費才撐過來。
開店不急 先融入「慢慢來」文化
其實真正有心來台灣移民和做生意的人也不用太害怕,在台灣開第一家實體店,不需要心急花大錢一步到位,首要融入和學習台灣人「慢慢來」的文化,也要欣賞很多台灣人熱情和兩脇插刀的行事風格。想當年我們開第一家餐廳找供應商時茫無頭緒,最初也只好乖乖的在附近超市和本地市場自行採購,慢慢我們學會厚臉皮,向附近的餐廳朋友打聽,才一家接一家的供應商找回來,過程需時,學費也要交,但有心的,一定可以做到。
在任何一個地方做生意,也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成功也非僥倖。幸運的可以遇上很多捷徑和貴人,循規蹈矩的也應該可以順藤摸瓜。移民,本來就是應該帶着推倒重來的決心,不一定要許下從此在這裏落地生根的宏願,但最少也需要真心喜歡這個新地方,安份守己,要求收穫的時候,也要為這個地方付出和回饋。
題外話,不時有人笑我們賣花讚花香,雖然我們沒有賣甚麼花,但既然台灣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為何不愛不讚?如果我們不愛,我們就不會來,來了不喜歡的也會走。本來就沒有完美的,半杯水的領悟,活在當下,何必天天忙着雞蛋裏挑骨頭,在甚麼地方生活也好, 總需要找對方式,讓自己好過一點吧。
撰文: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2017年5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