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救市為何如泥牛入海 - 盧峯

政府救市為何如泥牛入海 - 盧峯

在武漢肺炎疫潮下,各國政府不斷加碼推出各種救市措施,美國聯儲局一個多星期內把利率降到零,特朗普政府打算推出二萬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比金融海嘯時的7,800億大一倍以上),英國政府拿出3,000億英鎊作救命草,歐元區也準備了5,000億歐元的彈藥備用。只是,一大堆天文數字的救市方案似乎不管用,金融市場出現政府越救市投資者越恐慌的狀況。

以美股為例,道指一個月內熔斷多次,從三萬點高位大跌三分一到二萬點以下,目前已低於特朗普2017年初上任時的水平,而且跌勢未止,未來一段時間大有可能繼續尋底,估底博反彈已成極高危遊戲,隨時像把寶貴的資金倒進大海。

為甚麼海量的新增資金與政府各種補貼支援措施未能止住市場恐慌及跌勢呢?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今次疫潮引發的危機史上未見過,不管規模、影響範圍及力度都是空前,根本找不到可以相比的先例作為評估影響的參考。到剛過去的星期日為止,全球已有十億人處於形同戒嚴的隔離狀態,民眾交流旅遊活動基本上停止,航空公司九成客機停在機場曬太陽,城市的娛樂以至宗教活動全面停擺,市內交通服務大減,開始有大量各級員工因為百業停工而被裁撤或要放無薪假,只有物流、金融市場、銀行、部份工廠維持正常營運。當中的經濟損失有多少不容易估算,也沒有先例可參考,投資者及基金經理在巨大不確定性下自然盡可能套現以保留彈藥,一方面自保避免進一步損失,另一方面可以有能力在更低位執平貨,這樣的考慮顯然令市場在多輪救市措施下仍未能喘定。

實業停擺 未有受惠

同樣關鍵的當然是武肺疫情高燒不止,大家都未看到隧道盡頭的一點光。以疫情原點武漢及中國為例,儘管中國官方公佈疫情已基本受控,還連續多天出現本地「零感染」,剩下輸入個案。然而,內地的統計數字未必可信,病毒傳播鏈是否已中斷更是疑問。從北京仍未公佈何時召開兩會,可見真正穩住疫情仍是長路漫漫。若果連早在去年開始爆發又用上最強力隔離封鎖手段的中國也未能成功克服疫情,正處於大爆發期的歐美國家要在短時間內扭轉形勢,阻遏疫潮更是癡人說夢。

換言之,武肺疫潮對經濟的損害絕不是最初估計般以星期計,而是以月計;即使最樂觀預測疫潮要到今年夏天才會基本受控,到時百業損失肯定是天文數字,聯儲局放水加上萬億刺激方案未必足以應付。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市場自然要重估風險及回報,並且以減少損失、減少exposure為主。把藍籌股沽出套現就成了非常理性的做法。近日,不管香港、全球的優質企業甚至被視為資金避難所的公用股(電力、水、煤氣、公路)股價大跌正正反映這樣的考慮。

此外,聯儲局及央行放水及買債救市的是金融體系,是防止企業周轉不靈,但對因百業停擺而失業及收入大減的上班族及低收入階層人士沒甚麼幫助,也沒針對中小企業如街角咖啡店、酒吧以至個人服務業提供實質幫助。若各國政府未能及時微調救市措施把急需的現金、日常生活開支送到千萬計家庭手上,他們連基本生活消費也維持不了,城市小店更會如骨牌那樣一一倒下,令失業數字急升,進一步打擊消費市道與信心,加快經濟下跌速度,甚至難以估計失業率會爆升多少。

在三大不明朗、不利因素下,各國政府的救市大計便如泥牛入海那樣,頂多只能引來「死貓反彈」,難以真正穩住市場及人心,道指未來幾星期只怕還要再熔斷不知多少次。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