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攻擊袁國勇和龍振邦的,只有小粉紅和腦殘藍,誰知殺出一個白左。法國學者蘇哲安(Jon Solomon)讀了〈大流行緣起武漢〉,認為龍、袁說「武漢新冠狀病毒乃中國人劣質文化之產物」、「中國人陋習劣根才是病毒之源」,屬「殖民種族歧視」(colonial racism),發起聯署促港大交代是否支持袁教授,並呼籲校方成立委員會,紀錄校內「殖民種族歧視史」。蘇哲安先生對〈大〉文的解讀,我認為完全錯誤,理由如下。
傳統「種族主義」(racism)以科學包裝,主張人可分為高低不同的人種,各有各的體貌基因,其性格、智力、行為可從外觀判別。這種以「科學」理據為主軸的種族主義,早已絕跡學界,近年唯一例外是曾得諾獎的遺傳學家James Dewey Watson──他近年因主張黑、白人智力有別是源於基因差異,弄得聲名狼藉。
新種族主義未必以「科學」論據掛帥,反訴諸曖昧的比喻式表達,但仍然有兩個化了灰都認得出的特徵:一是主張某種族比另一種族高尚;二是文化與生俱來,永不改變。至於蘇先生拋出的術語「colonial racism」,又在前述種族主義特點上,再添一重意義:殖民種族主義,是透過貶低原住民種族的論述,令宗主族顯得高高在上,從而達致合法合理的「臣服眾庶」(subordination)效果。
講了大堆離地萬丈的乜主義物主義,只為了讓各位自行判斷:〈大〉文到底是否符合以上「殖民種族歧視」定義?袁、龍雖是醫生,但有否提出關於種族高低的「科學」論證呢?沒有。有否比較中國人與他族的優劣呢?沒有。(單憑一「劣」字,蘇先生就認定為「人種比較」語境下的「劣」,是草率得驚人的讀法。)有否強調中國文化無法改變呢?也沒有。(〈大〉文建議改革野味市場,正是希望「移風易俗」,與種族主義「文化不變論」矛盾。)
蘇先生雖曾主修中文,但閱讀理解仍有問題。一、「中國人劣質文化」一語,作者想講的是「中國文化劣質部分」,以此概括他們對中國人習性(habitus)的觀察,而非表示「中國文化本質低劣」。二、「劣根」英譯,不是蘇先生翻成的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inferior root stock」。「劣根」是「劣根性」簡寫,即不良習性。熟悉中文的人該知道,「根性」是佛典術語,像「慧根」、「根器」的「根」,源自梵文indriya,特指spiritual faculty,譯成root stock完全是望文生義,張冠李戴。蘇先生,請撤回指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