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未必就要迷信 - 林夕

絕望未必就要迷信 - 林夕

想看見什麼,就會信什麼;想知道太多,就會什麼都信一信。你信,就會廣發信息,無懼誤信,就像多一個信仰,就多一個天堂,多一個希望。

最近帶給人希望的信息太多,來不及證實,也忘記了運用平時最起碼的判斷過程,滿腦子只有自助助人,既然有不知何許人公告天下,自己也要公告滿天下之相識,方得安心自在。防疫如作戰,這也是戰士在戰事中的盲點吧,見到枯葉就撿起來當武器自衛。例如廣傳早上喝三杯暖水,喉嚨保持濕潤就會免疫,對,平時醒來先喝一杯溫水,人盡皆知,有助排毒,正常沒事人喝水量,要到八公升也不為過,冰水傷身,溫水養生,不是早知了嗎?不過,如果保持喉嚨濕潤就能防疫,這就不叫「新」病毒啦。迷信又是無妨,最怕是假信心釀成不小心中招。

還有口罩,韓國疫情嚴重,有人早前從韓國買回來一批口罩,忽然就失去信心,繼續用印尼製的,看不懂說明文字,原來是N95,帶了會讓人血液含氧量下降,沒進出電梯就已經耐不住,經常作出琵琶半遮臉的狀態,應了那呼籲,個人衛生比戴口罩重要喔。

這場戰役,香港還未到絕望階段,香港人自顧能力自創了希望;只有這個政府的表現,醫管局高層的能力,我們有理由絕望。常言道:「絕望讓人迷信」,未必,想藍絲撐警特異人士,也不會迷信港府高層有什麼功能;我們只信醫護人員不會絕望,也只信無礙於政治的專家之言。

專家自然也有很多,凡專家之言都深信,因我們知道的比他少,也算是沈迷於相信。例如今天的鍾南山,在中國是專家之王,撇開政治污染科學家的成份不說,一個醫生科學家同時擁有很多藥業公司,牽涉拉扯不清的利益瓜葛,試問他說的話,指導要用什麼藥物,還剩下多少說服力,折扣有沒有打了個三折?真是信者恆信。

至於何謂迷信,迷失中很想相信平日不會信任的人或事,是之謂迷信;關鍵是真偽,更關鍵是,如果信了,信一杯白開水,或是某某神人高人提煉的神仙水,喝了就能提高免疫力,於是帶來希望,希望帶來力量,那力量,跟那杯水的成分無關。許多導人迷信的偏方,就這樣自我應驗。這叫迷信,盲信,還是本來就擁有的信心?就像抓緊任何能扶一把的拐杖,不管拐杖有多脆弱,信心是否會讓它變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