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蔓延之際,中國與俄羅斯等多個威權主義政府利用疫症作為藉口,更加進取地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對國民進行更嚴密監控,除掌握或限制他們的行蹤外,還會搜羅患者與其接觸者的通訊等個人紀錄,私隱權專家憂慮這個潘朵拉盒子一旦打開,這些升級版監控手段將成為新常態。
政府趁着危機爆發或有重大事件的時機,加強監控民眾生活並非罕見之事。2001年,美國慘歷911恐怖襲擊後,全國上下反恐情緒高漲,國會通過《美國愛國者法》,擴大了執法機關的權限,容許它們搜查民眾的電話、電郵、醫療、財務等記錄。中國政府籌備2008年北京奧運時,便設立多個監控網絡,包括大規模安裝閉路電視、加強監控網絡。
趁機獲取私隱
今天,當全球多地疫情告急,民眾感受到遏止疫症蔓延的迫切需要時,多國政府也趁機提升高科技監控策略。在俄羅斯,政府採用臉容識別技術確保隔離檢疫人士不會離開寓所或指定的酒店;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更曾滿意地闡述,政府是如何用臉容識別技術追蹤到一名從北京抵達當地的中國籍女子。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衞生部正在進行接觸者追蹤,調查每一位確診者入院前兩周的詳細行蹤與活動紀錄,追蹤每一位染病者所接觸過的人。
在中國,杭州等大量城市已經採用「健康通行碼」,要求民眾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填報個人資料與行動紀錄後,政府就會把資料與大數據庫資訊比對,判別民眾能否獲得可以外出的通行碼。民眾進出不少地點皆要掃描二維碼,讓政府掌握到活動足迹。
澳洲衞生大數據中心主任喬爾姆認為:「若政府要採取有效的公共衞生應對措施,那麼短暫地侵犯私隱是在所難免。」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的麥克唐納亦舉例指,美國曾為追蹤一名武漢肺炎病人的接觸者,動用其網約車Uber乘車紀錄,追蹤到他到訪墨西哥時接載他的司機;南韓政府在中東呼吸綜合症疫情時,也從電訊商取得手提電話紀錄來隔離數千人。
憂監控恒常化
不過麥克唐納指,政府能夠在緊急情況動用非一般權力,但通常會有正當的法律程序確保權力是否用得其所,「在這情況下的風險是,這些機關乘機開發更大型監控機制,利用它們達到政治或商業用途」。自由網絡倡議組織Access Now亞洲政策主任基馬,同擔心政府會把非常時期採取的措施恒常化,「危險的是,這些政策會留存,數據會繼續被採集和運用」。他認為國家要擁有獨立監察機構和強而有力的私隱保障法律,才能保證數據不成為政治工具,惟問題是,甚少亞洲國家擁有這樣的權力監察與制衡體制。
基馬更提醒,緊密的監控非必然對公共衞生有利,在中國,率先匯報武漢肺炎的醫護人員正正因為嚴密監控才遭到政府噤聲,「監控永遠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