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靚墓園 - 鄧達智

親親靚墓園 - 鄧達智

澳門再次發現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同一個週末,陪同我們在澳門街吃喝玩樂行街影相的港友,咁啱得咁蹺;與確診空姐住同一棟大廈,回港當晚收到消息,即決定保護社區不害人,留家觀察14天,晨早鴛鴦奶茶選坐冰室背後露天位置,離開其他人客老老遠遠。

如是,自動自覺自我隔離14天,來到稿子見報的今天滿期,才好意思告訴事實予旁人。

留家工作,看電影,躺卧按摩床紓緩筋骨舊患;得空散步,趁天氣涼爽,上山行墳場。

並非突然偏好行墳場,這項愛好由來已久,始自極年輕於倫敦及巴黎;也是兩個星期前澳門遊,從酒店穿越爛鬼樓、大三巴背後、白鴿巢公園、東方基金會而東印度公司馬禮遜堂背後的基督新教墳場,散步前往瘋堂斜巷婆仔屋Auberge 1601午餐而引發。

同行朋友避到遠遠,奇怪:逛街觀古蹟,何需遊到墳場?

有所不知;舊時富裕華人講風水,貧苦大眾只求捲張草蓆入土為安,闢地立墳山嶺亂七八糟,形形色色巨型月地有之,孤零零一塊麻石板刻上去者名字有之,「孤魂野鬼」造型入木三分。葡萄牙人以天主教為主,荷蘭園背後澳門舊天主教墳場既興旺又熱鬧。

相對,非華人,英美荷蘭蘇格蘭愛爾蘭等國以基督新教徒為主的使節、傳教士、商人、船員等等被安排下葬於東印度公司的墳場;墓碑上刻畫客死異鄉人的名字、工作、去於何年何月何日(來得及,也會記錄出生年月日及家鄉何處。)細讀各人的姓名可見當年英美東來者多為傳統姓氏:Walker、Johnson、Bacon、Austin、Burns、Smith、Thomson等等。不少去於極年輕;18歲、22歲……都是船員吧。至著名,畫下數量頗豐廣州、澳門、香港及南中國當年風物,來自倫敦的畫家George Chinnery錢納利(1774~1852)。

行開墳場有條癮,自動隔離這段日子,見春分已過,清明在望,踏青祭祖時分已近,早兩步上山,摒棄孤魂野鬼Feel墓區的概念,細讀麻石板上刻上主角去於咸豐年還是光緒年?是秀才還是學生?元配、填房、還是側室?最大趣味還是百年以前的名字與今天相去甚遠;儀卿、友山、祝冬、夢月、清平、安南、永泉……簡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