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檢測試劑一直被指靈敏度不足,武漢有醫護因早期沒做核酸檢測或結果呈陰性,又錯過以CT影像特徵納入臨床判斷的窗口期,只被診斷為「病毒性肺炎」。雖然部份人檢測到抗體呈陽性反應,但因未納入確診而無法取得補貼,也沒法納入工傷,頓成為疫情中的「邊緣群體」。這也意味官方確診名單以外,事實上有更多醫護被感染。
確診條件彈出彈入
護士李秋月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工作期間高燒不退,CT影像顯示她染上肺炎,但兩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醫院判斷她患「病毒性肺炎」。意外的是,李秋月在之後一項血清抗體檢測中,驗出新冠病毒IgG和IgM抗體雙陽性,即曾感染新型肺炎。類似李秋月的情況,在武漢多間醫院都有出現。
事實上,內地多次出現假陰性或出院後「復陽」的情況,問題在於檢測試劑靈敏度不足。當局曾修訂確診準則,2月一度增設「臨床診斷病例」分類,疑似個案具有CT影像特徵即可確診,但到了2月19日又刪除了這一規定。正正因為沒有正式確診,李秋月便失去了公益基金會補貼的申請資格,「我出院診斷上醫生開的是病毒性肺炎,但他們只認『核酸陽性』或『新冠』兩個字」。抗體血清檢測雖然在第七版被納入為確診條件之一,但要求感染期及恢復期都要呈陽性。早期感染的醫護根本未做過這項檢查,自然無法滿足。
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