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女兒、父母困在武漢快兩個月,很少看到她在社交網路上貼自己的生活,或訴說什麼,只是偶爾有些大家都在轉發的大新聞、好文章。偶爾和她說話,總是遲一點點才回覆,慢條斯理,沒有什麼情緒。
這日我看到做美術老師的中學同桌創作好幾幅親自畫的作品,在網路傳播。她慣畫油畫,筆觸細膩入微,這次也許是體裁緣故,風格較以往的親切又多幾分活潑,內容是因為疫情只能和媽媽在一起,見不到別人的小朋友的故事。我想到武漢友人的孩子也才四五歲,就順手轉發給她,看表已經凌晨3點,也就睡下。
朝早看電話第一條資訊就是她:「你怎麼這麼晚睡?」留言時間是早上六點,想起她素來有早睡早起的習慣。記得一年前在她家借宿,陽臺上有一座小秋千,我坐下不願起來說可以看夕陽晚霞,她笑說,每天早上會醒來在這裏和寶寶一起看日出。我反覆確認,真是每日早上五六點。於是今日又問:「還是每日很早起身看日出嗎?」她回覆說仍然如此──「父母家的落地窗正對長江,出不去門就和孩子看江景。」她也發孩子的照片和視頻和我分享,屋子裏的家具、物件井井有條,小朋友一陣看書、一陣在地板上翻滾、一陣和着坂本龍一的音樂唱有點走掉的兒歌。生活盡然有序,如果她不直說,完全想不到這是重疫之下的武漢市民家庭。
另一位朋友剛從美西返香港,在家自我隔離中,他說回到香港自覺安全了很多倍,我們都讚美香港市民的自律和有序。生活的秩序感本身有它的力量在其中。處變不驚、臨危不懼,勇敢的人既給自己信心又讓旁人覺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