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人》一在Netflix出現馬上搶先看了。唉!老矣,老矣,再大的明星掛帥,也救不了導演馬丁史高西斯,黑社會片總得打打殺殺,血腥場面是觀眾期待的,戲中一槍了事處理,都是遠景,一個特寫也沒有。
這也行呀,法國片老早已熟弄此套,至少有浪漫;平鋪直敍也非不可,但從頭到尾都像演員一般疲倦,觀眾已經打瞌睡。
昆倫天奴的心態更老,連亂剪的手法也不玩,壓軸戲的艷星被殺也不肯描述,只拍替身與主角的情感,不是大家想看的,弄個配角獎算是給面子。
好萊塢電影有好萊塢的遊戲規則,那就是觀眾想看什麼就給什麼,當今大家都愛看漫畫式的,批評它幹什麼?賣座才是王道。但也不是每一部都要按此方程式去做,不然總有一天會看厭。
接着怎麼走呢?
大賣座電影的《神奇女俠 Wonder Woman》的導演Patty Jenkins,《Marvel隊長 Captain Marvel》的Anna Boden都是由女性導演,還有一個又聰明又漂亮的Greta Gerwig導演了《小婦人 Little Women》,都證實了她們的功力。
女性導演變成燙手山芋,一大堆她們的電影,像Lorene Scafaria的《Hustlers》、Olivia Wilde的《Booksmart》、Lulu Wang的《The Farewell》、Melina Matsoukas的《Queen And Slim》、Liz Garbus的《Lost Girls》、Cathy Yan的《Birds of Prey》、Janicza Bravo的《Zola》、Eliza Hittman的《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等,都等着出爐,好萊塢的製片人把希望放在她們身上。
當紅炸子雞人人讚,失敗的例子沒人提。用了四千八百萬美金拍的《神探俏嬌娃 Charlie's Angels》2019不止在美國沒人看,連大陸市場也慘敗,全球收入只約製作費的一倍。哥倫比亞投資了這部戲,應了英語中的一句成語:Lost his shirt連恤衫都輸掉。
為什麼計算精明的好萊塢製片家們會作這種決定?完全是迷信「當今已是女人的世界」這句話。
主角完全是女人,連導演也是女人,Elizabeth Banks是誰?就是戲中演女天使的上司。她多年來在好萊塢電影圈打滾,演過許多戲的配角,像《饑餓遊戲》、《蜘蛛俠》等等。
為什麼會選中她?初當導演的《歌喉讚 Pitch Perfect 2》,以二千九百萬預算拍,卻收到二億八千萬的票房,算是一個奇蹟了。
這部戲全女班演出,讓哥倫比亞認為可以賭上一鋪,反正全女班當紅,不會輸到那裏去,加上一個紅極一時的女主角克麗絲登史超活Kristen Stewart作保證,更是信心十足。
而且,《神探俏嬌娃》本身是七十年代最受歡迎的電視連續劇,一共拍了五季,一百一十五集,故事是一個從不出現的上司,匿名為查利,通過傳音機發出指令,把旗下的三個女間諜叫為「天使」,去消滅種種罪案,看得觀眾如痴如醉。
劇中女主角之一的Farrah Fawcett的一張照片,穿着半露酥胸泳衣,一頭蓬鬆凌亂的金髮,露牙對着鏡頭笑,成為歷史上賣得最多的海報。
加上在二○○○年把電視片劇拍成電影,由Cameron Diaz、 Drew Barrymore和Lucy Liu當天使,賣個滿堂紅。
好萊塢見好就拍續集,《Full Throttle》2003由同班人馬上陣,加添Brute Willis、Demi Moore、Carrie Fisher、Shia Labeouf助陣,結果全球得到二億五千九百萬美金。
這種紀錄增加哥倫比亞信心,在二○一五年已經宣告再次重拍,由Elizabeth Banks當導演,但到了二○一八年才開始拍攝。
最初的角色本來選了Jennifer Lawrence、Emma Stone和Margot Robbie,這個組合再怎麼壞也不會失敗,但預算問題,或導演太過自信,選了Kristen Stewart擔當,另一個是身高六呎的黑人演員Ella Balinska和阿拉丁神燈的Naomi Scott,當然導演也演了一份當保險,免得被中途換人。
Kristen Stewart拍的《暮光之城》一連四部,成為連篇鉅作SAGA,但後來她只選半昏迷狀態拍一些小本獨立製片,以證實自己是一個知識份子,拍此片時,她的角色也顯得和影片格格不入,全不用心。
但導演信心十足,在一個訪問中她說:「如果這部戲不賣座,就等於說好萊塢不接受女導演,觀眾寧願看男人導演的漫畫英雄片子,因為這是男人喜歡看的!」
片子拍得不好就是不好,與導演是女人或男人無關。我們不是看輕女人,但是因為導演是女人我們就得走進戲院,也是荒唐到極點的理論,她說的名言已成為電影界的大笑話,會一直被引用下去,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