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加油 - 林夕

教我如何不加油 - 林夕

長江日報健筆批評日本人在不適當的時候,寫上賣弄的送贈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情畫意多餘,武漢最需要的是「武漢加油」,就夠了。真的假的?

聽到加油,就精神大振,精力充沛,身壯力健,免疫力倍增?被封閉在家裏目送窗外一條條生命像僵硬了的東西,黃色膠袋裏是最陌生的熟人,誰都不知道下一個是不是自己,再到自己一家人。嗯,知道有人為你加油,就成為馬拉松上長跑好手?

無人知道武漢人最需要的是加油,還是感謝黨,說到加油,這兩個字,我們平日不知說了多少次,發了多少個加油的訊息,說到油膩,說到麻木,跟十四億人大小事情感謝黨差不多;但凡說到滑口、嘴邊漏出油來的詞語,只是聲母與韻母巧合湊在一起,還剩下多少意義?

加油、奸巴爹、fighting,發音不同,都是叫我們拼盡全力。你是航母抑或是殲八?如果人生只是不停的戰鬥,休息是為了明天有更好的精力,可不可以容許在戰場上勇武有時,投降有時?投降之後又可不可以重新投入另一個戰場?為什麼每個人都天生要成為好戰份子,人生不可以像一個牧場,綿羊睡了又醒了,被剝削一下羊毛之外,餓了就吃,累了就睡。能睡一個好覺有多麼奢侈,難度不一定比奮勇振作低。

醫護人員最能感受這種加油法的虛空,沈重過傳道書說的虛空中的虛空;我不能理解何以要對着一個垂危的病人,探病者明知道真相與結局,依然緊握着心知肚明的病人雙手說:加油,加油,有生存意志就一定可以。在喘氣中的病人,聽了會覺得累呢,還是真能感受到有一股力量,已不知第幾次又從頭掙扎,拼命無恙。

失望容易希望難,但人要走到絕望這一步,似乎也要跨過一個很高很高的門檻,所謂絕望,在病床上是絕了徒然拼命的幻想,就一步𦦨過,豁達無罣礙。絕了無謂的期望,為什麼不能釋懷,還要一追再追如此疲乏。人是求生不是求死,這句老話有理但不是真理。真相是:生來就開始倒數。接近終點了,所有美好的仗,無論有沒有打過,最需要的是平和安詳休戰吧。人在健康無恙的時候,我們聽過不少次退一步海闊天空,對着一半昏迷的病人,為什麼不能在耳邊講:天國近了,我們應該放下。高高舉起的一輩子,何妨輕輕放下。

人走了就會說安息,即是rest in peace,總是這樣,在生時卻不會不敢也不習慣提早說:安息。安息如此美好的事,怎麼會成為生前忌諱的關鍵字。鼓勵危殆病人喊加油加油,是何其殘忍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