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雙城故事最終章 - 劉細良

【讀書好】雙城故事最終章 - 劉細良

【讀書好】
武肺全球肆虐,歐洲北美出現大爆發,反而與中國接近的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成功抵禦病毒,暫時維持低確診及死亡數字。香港因政府不作為,隔離政策如無掩雞籠,又拒絕全面封鎖大陸入境者,結果惟有靠香港人自發「公民抗疫」,人人戴口罩,協助社區內的弱勢社區,共享抗疫物資,而林鄭月娥反而力斥市民冇病戴口罩,要求官員除下。幸好支持她出任特首的民意只有9%,被九成市民唾棄,公眾也不理她說甚麼,人人照戴口罩,避免了大規模社區感染。至於台灣及新加坡,他們的共同點是快速反應,政府早早已啟動緊急應變計劃,封鎖大陸人,並介入口罩供應,穩定民心。

精英管理

香港與新加坡,是英國在遠東留下的孖生兄弟,可惜,香港人對新加坡認識很少。

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抗疫戰中,新加坡的方式值得大家研究,李顯龍的政策目標是盡量減低武肺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雖然減少社交接觸可阻擋社區擴散,無論是封城禁止商業活動、人群聚集、停工停課,都是為了減少社交接觸,但代價是經濟停擺。如果要市民如常生活,冇病唔戴口罩,有病留家自我隔離,除了政府政策外,市民必須信任政府,而政府也要有到位的診斷、追蹤及隔離措施。新加坡全國九百間地區醫療中心,成為了以社區為本的抗疫最前線,官員也有一套全方位追蹤接觸者的系統。政府的管治水平,在這次危機中展露無遺,香港同新加坡這兩個前英殖民地,有着近似的歷史背景,都是英國重商主義向東亞擴張下的產物,由海上自由貿易催生的商埠,以英式普通法及文官制度為治理核心。

香港權貴意淫

這雙城故事由八十年代起互相競爭,香港一直領先,新加坡派送官員到香港政府工作實習,吸收公共政策及行政管理,三十年下來,這場競賽終於出現了轉捩點,香港在中共落後的政治干預下,慢慢失去了作為國際商貿城市的吸引力,光芒退色,而新加坡則正取代香港作為外資地區總部的地位。中共權貴及本地親共政客,一直「意淫」新加坡,希望在政治上效法其威權管治,經濟上自由開放,繼續沿用英式普通法,其實,他們對新加坡的認識很少。

今天介紹一本入門作品《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從萊佛士爵士到李光耀,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作者John Curtis Perry是美國海洋史教授,東亞及太平洋研究專家,他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講述新加坡如何借助海上貿易,晉升為小城大國。在十九世紀初英人萊佛士建立一個進入中國門戶開始,新加坡就像大海航行的船隻,經過多次風暴,最後航向國際。新加坡人至今仍保有海洋國家的性格:「雄心」和「焦慮」,一方面借海洋建立當代海上城邦國家,這份雄心實在不能小覷,同時,正因為容易受外部大環境影響,由政府到國民均存在危機及憂患意識,成為「焦慮」性格。香港權貴時刻苦思學新加坡,卻完全無視新加坡的向心力,是因為他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城邦國家,李光耀成功創造了「新加坡人」這民族,也成功建立精英管治的典範。李光耀曾經這樣說:「一個民族的品質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結果。你如何挑選人才、如何訓練他們、如何組織他們,以及最後如何管理他們,決定了差異。」

香港在英治時期一個半世紀,也成功建立精英管治模式,九七至今不過二十多年,精英蛻變成中共奴才利益集團,作威作福,而半桶水的民主,集合了獨裁及民主制度的缺點,拖着社會發展的後腿,整個城市失去了昔日海洋城邦的進取、外向及冒險精神,變成了內陸保守的帝國官僚附庸。雙城故事的競爭,應該到了最後一章了。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