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擴散,市場恐慌,資金萬劍歸宗以美元為定海神針,美滙指數昨再創三年高位;環球滙市大瀉,其中英鎊急挫至35年來低位,兌港元跌穿9算關口。英央行昨晚緊急減息0.15厘兼加碼量寬救市。分析認為,英政府「佛系抗疫」令人憂慮,加上脫歐談判問題,英鎊短線未見底。
記者:劉美儀 伍詠雯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衝擊各國經濟,資產拋售後轉以現金為王、美元為尊。美滙指數昨企穩100水平以上,一度升至102.371,為三年高位。美元強勢下,澳元、紐元、歐元和英鎊等貨幣重創,其中英鎊滙價急挫,昨日兌美元觸及1.1474,為35年新低,兌港元曾見8.9水平,亦是35年以來最弱。澳洲央行亦突然減息0.25厘,指標利率降至0.25厘紀錄新低,是該行本月內第二次減息,觸發澳元兌美元曾跌至55.11美仙,為逾17年最低;澳元兌港元低見4.27水平。
英鎊短線未見底 毋須急撈
英倫銀行昨晚突然減息0.15厘至0.1厘水平,並將英國國債和企業債持有規模增加2,000億英鎊至6,450億英鎊,大部份增持資產將是英國國債。市場指出,英鎊短線未見底、毋須急撈,脫歐談判亦存不確定性。華僑永亨銀行經濟師李若凡表示,外界疑英政府未夠努力對抗疫情,亦擔憂倫敦封城及英央行寬鬆政策空間有限,長遠對英鎊不利;短線未見底,兌美元短期支持位為1.145,即兌港元約8.8910。
美聯儲繼日前夥歐、英、日等五大央行,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昨晚再與澳紐、新加坡及巴西等另外九個央行建立美元互換機制,即合共與14央行聯手促進短期美元供應,藉此提高美元流動性。
渣打亞太區金融市場主管兼董事總經理陳銘僑稱,很多基金要贖回或加大佣金,故出售資產套現美鈔,由高息債到投資評級債再轉至美國國庫券;加上每遇石油危機,不少中東資金亦出售資產套現,形成對美元龐大需求,各央行聯手措施及貼現機制,理應可提供所需流動性,只是人人自危「先顧住荷包有足夠美元」,恐慌狀態料維持一兩星期會轉趨正常,但疫情導致環球經濟衰退會造成一段較長時間損害。
專家:美元不應持續強勢
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王良享指,各央行與美聯儲有互換協議,現在只是大部份個人及企業,大量收縮槓桿並積聚現金,過一兩個月後可能發覺太多現金;他相信美國遲早會要求各國看好本身貨幣,美元不應持續強勢。
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在《匯思》撰文,指疫情影響令美元成為全球首選避險工具,推高美元資金拆借成本;他相信美聯儲減息及其他增加美元流動性行動,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充份發揮傳導作用。
10年期國庫券孳息率昨一度升至1.23厘,1周美息報0.75厘,1個月港元拆息定盤價亦五連升報1.79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