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人誌:港版Mission:Impossible抗疫自救研港產口罩

蘋人誌:港版Mission:Impossible
抗疫自救研港產口罩

全民尋找口罩自救時,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上月牽頭公佈布口罩「HK Mask」,僅用了兩周。在本地口罩生產線遇上種種技術困難的當下,像不可能的任務。

由紙樣、口罩濾芯到布口罩製作,HK Mask統統香港製造。不論K Kwong,還是由冷氣濾層轉做口罩濾芯的樂天淨化公司項目總監Jimmy,以至設計口罩紙樣的裳樂匯坊業務經理駱麗明,他們均抱着一個理想:救命。700萬人一天要用700萬個口罩,再多也生產不及,需自力救濟,在K Kwong眼中,只有兩個選擇:做或不做。
記者:鄭祉愉
攝影:黃耀興

2月8日,K Kwong公佈DIY布口罩計劃。他預想中,口罩貼面度最重要,邊緣處應緊貼面部,確保每一口氣都經過濾芯,而濾芯應凸出口罩四角。

四天後,他舉辦口罩設計工作坊,駱麗明參加了。她曾捐過數百口罩給長者,但覺杯水車薪,知道布口罩環保可重用,彷彿為基層帶來一絲希望,「保護自己就可以捱過(疫情)」。

蔡子樂(Jimmy)肩負起製作濾布之責任後,雖然令公司業務暫停,但同事們都毫無怨言。

裳樂匯坊業務發展經理駱麗明為HK Mask設計者,自言中選是因為設計簡單易製,亦節省材料。

義工高手歸位 無休止各司其職

他人脈廣,助力多,原本要牽線建立口罩生產線,眾多計劃中,自製口罩僅僅是Plan D。怎料,K Kwong見證自2月初起,過濾層原料熔噴布價格暴漲,由每噸兩萬多元,到5萬,再升至20萬。生產線通通遇阻力,不是沒有無塵房,就是沒有機器,或沒有原材料。

工作坊內,高手雲集,造出各種立體口罩設計,他即場實測,將一塊膠套進布口罩中間,若無法呼吸,才算足夠貼面,為之合格。K Kwong拍板採納駱麗明的設計,優點有三:快、容易做、可大量採用。設計越簡單,車線用量少,布料少,用到的濾材也更少。

駱麗明立即介紹工作的社企,本來為長者補衣服,可協助組織義工。她當場嘆了一句:「其實我覺得我哋好微不足道,淨係識做啲衫。」K Kwong立即說:「唔好睇小自己,其實每一個人揸住支蠟燭,企埋一齊,(光)就可以照到好遠。」

短短數天內,K Kwong召集起義工團隊,全力製作樣辦。

萬事俱備,只欠濾芯。2月14日,港大公佈可以廚房紙自製口罩。叮一聲,K Kwong發現所有難題均迎刃而解,「我又唔信紙巾廠會執笠囉」。他性子急,覺得勢在必行,找來公關公司,要在21日開記者會,對方反應譁然:「吓?!你件產品都未有,好冒險喎。」他回應,「唔會㗎,你book咗佢哋就會做嘢」。

找到濾芯,也是緣份。Jimmy(蔡子樂)曾隨K Kwong補習,在樂天淨化工程有限公司任職項目總監,三年前與科學園Nami公司合作,以新的靜電紡絲技術,即是高壓電將紡絲拉成納米纖維,製作新的冷氣濾網產品,正在測試階段,可用在醫院通風系統工程。2月初,他請教K Kwong實驗室問題,反被詢問:「有冇材料可以幫大家做個濾芯?」

K Kwong看準樂天淨化採用的納米材料,比口罩濾層熔噴布更高級,不過貴10倍,口罩規格正正由濾材等級而定。翻查公司網頁,MultiHR納米纖維濾材同樣獲得等同美國ASTM二級醫療口罩的規格,而細菌顆粒過濾效率(BFE)及病毒顆粒過濾效率(VFE),則可達最高99.9%,相當於N95規格。

由研發至誕生,HK Mask只花了兩星期時間,這項成果絕對是眾人的努力。

疫情影響下,裳樂匯坊每日只有五名義工到廠生產,其餘成員則在家縫製,並會與社企及區議員員合作推出HK Mask,但不會公開發售。

節省成本 優化效益

2月18日,K Kwong到樂天淨化工程公司開會。他心知,好端端要對方停掉冷氣濾網生產線,轉做口罩,誰會蹚這渾水呢?他把造好的布口罩樣本帶過去勸說:「唔係有機會得,係一定得,我哋就係爭你嗰塊。」對方竟然一口答應了。

疫情嚴峻,樂天淨化內部反應極為正面,七八人加入團隊,願意用成本價產出濾芯,先將聖誕訂好的一批原材料全數先送去製HK Mask。

成本高是難題,原本公司一塊濾芯要價4元,K Kwong要求必須降至兩元。他解釋,布料越密越厚,過濾效果越好,成本相對越貴,但認為毋須達至N95品質,「你可以做得疏啲,但係有品質,咁就會平啲」。他們決定分為兩種物料,較薄身的Microfiber,以及基於MultiHR製作的Nanofiber,後者等同正常熔噴布效果。

離記者發佈會只有三天,公司無塵廠房立即停擺,生產團隊全程投入製作口罩,唯一技術困難,就是廠房欠合適裁刀,把原來長約1.6米的濾材紙,裁剪成只有十分之一的口罩大小。另外,亦需合成濾材,Jimmy以三文治比喻,兩層PET(聚酯纖維)及防潑水PP不織布之間,「中間就Coat咗Nanofiber落去」。前一晚收到口罩樣本,團隊便通宵達旦想解決方案,翌日中午前把裁好的兩卷濾紙送到工場。

濾芯經過多次調整後,才能由成本$4降至$2,效果亦等同正常熔噴布,減低製作成本。

HK Mask口罩紙樣共有五大小,包括BB、小童、中童及成人男女。

預售極速售罄 憂原材料被炒賣

布口罩義工團隊亦不眠不休,在工場趕試百多個樣本,測試形狀、布料、氣密度、貼合度、由大人到BB的數個尺寸等等,駱麗明回家則繪製圖紙。K Kwong亦不停做實驗,比對各布料,濾層如廚房紙、Microfiber及Nanofiber的過濾效果,在記者會前測試好液體滲透率及微粒子過濾效率,公佈數據,顯示實際可行。

記者會當日,K Kwong宣佈「HK Mask」計劃,獲得極大迴響。翌日裳樂匯坊推出手作包,僅售60元,內裏包布片、10塊濾芯、紙樣、製作流程簡介 、橡筋、扁帶及鐵線,因濾芯數量限售6,000份。Facebook專頁甫貼出預售訂購表格,短短13小時內,被搶購一空。

裳樂匯坊製成第一批HK Mask捐贈給有需要人士,後續將與許多非牟利機構及區議員合作,或由夥伴承擔造價,以成本價2元一個轉售,拒絕商業化。駱麗明指,目前靠義工製作,有機會與夥伴合聘專業裁縫,以每天40至100個的速度生產,但屬未知之數。雖然Nanofiber預計產能每月達200萬片,Jimmy指目前最憂慮原材料問題,公佈計劃後影響冷氣濾材價格升幅,貨運或需延遲。

延續香港人精神

K Kwong認為,即使沒有濾芯,仍可用廚房紙等物料充當臨時替代品。他瞪大雙眼說:「我又唔信紙巾廠會執笠囉。」Jimmy說:「0同100之間,80分做得到,頂得住,用得到嚟救命,就會做。」

小工場產量有限,團隊在Facebook公佈紙樣,又拍片展示製作過程。K Kwong按紙樣實測,手縫口罩僅需三、四個小時。駱麗明希望人人拿起針線,「100萬人做口罩,每人做八個,就已經夠800萬人啦」。不料,紙樣被不斷舉報封鎖,K Kwong反而感謝舉報者幫手宣傳,讓HK Mask「更加紅」。

K Kwong已功成身退,投身下一個尋找口罩的計劃。一旦疫情完結,樂天淨化亦會轉回本來業務。

談到HK Mask最大意義,K Kwong說:「你刺激咗香港人企返出嚟自己同自己做嘢囉,你自己幫自己都得,唔好等人救。」疫情如大風浪,政府如無能舵手,大船沉沒之際,民間出手只為自救,免得被漩渦淹沒。急如星火,「高官驚做錯嘢,驚輸咗個名,輸埋錢,輸埋所有嘢,但係我唔驚,我冇嘢可以輸,所以我會好搏命做」。

訪問當日,三人與在場六、七名義工合照,舉起HK Mask,笑得燦爛。駱麗明始終記得,義工團隊合製其中一個口罩,14條線全部不同色,不同線步,她剪着剪着線頭,忽然觸動:「佢有好多瑕疵,佢未必係最靚……你會見到好有愛,疫情唔容易對抗,大家都好想付出一些力量。」

不是沒有外國公司可無限量供應濾芯,不過K Kwong均拒絕了。HK Mask如其名,就要全本地生產。他斬釘截鐵地說:「呢個係香港人精神嚟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