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範圍已從區域性爆發升級為潛在的全球性大流行,市場因擔憂疫情所產生的經濟成本難以評估,導致金融市場動盪。加上需求及供應面受到衝擊,投資者應審慎對待新興市場投資及選股至為關鍵。
儘管疫情爆發以來,個案主要集中於中國內地,由今年2月中錄得27個國家受到影響,短短一個月內,目前已達至超過150個國家 相繼出現確診病例。受此影響,美國國債孳息率跌至歷史低位,且經濟活動及環球增長遭受更大破壞,而且對供應鏈的影響亦相當龐大及具有全球性。
在過去幾周中,由於供應鏈中斷,主要在汽車行業(例如南韓、日本)以及製藥、電子行業和整體製造業,市場對疫情影響的憂慮已從「需求面衝擊」演變為更廣泛的「供應面衝擊」。
我們認為投資者應審慎對待新興市場投資,尤其是在跨類別投資者參與程度較低的資產類別領域。相關例子包括非投資級主權企業領域、陷於困境的國家(例如阿根廷、厄瓜多爾及黎巴嫩)以及個別亞洲高收益信貸,因為其高融資需求令其依賴於市場,但該市場在新發債方面可能不及之前寬鬆。
儘管如此,技術因素仍然支持整體資產類別的表現,目前2020年主權及企貸的總體再融資需求仍然有限。今年第一季迎來大量的債券到期及票息支付,而自1月底以來供應一直受限。
儘管目前仍無法評估疫情導致的真實經濟成本,但市場不斷根據風險作出調整,最終可能會帶來機遇,尤其是對於長期投資者更是如此。在此之前,投資者仍應保持審慎及精心選股。
Paolo Valle
宏利投資管理新興市場定息投資部聯席主管兼高級投資組合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