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看自己雙手,假如你發現皮膚和以前完全沒有分別,沒有變得粗糙、乾、裂、紅,那麼你的防疫功夫多數做得不夠,並未有定時洗手和以消毒液搓手。
頻密洗手、𤩹液、消毒劑,特別是有機溶劑,例如酒精,都會影響皮膚,引致接觸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可分為兩大類:過敏性和刺激性。由過敏引致的皮膚炎只發生於某類人士身上。他們對不同物質有過敏反應,例如香水、跌打外敷藥、鎳合金等。但由刺激物質引致的皮膚炎,理論上是影響任何人士。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程度反應。但只要接觸的時間長,都會引發皮膚炎。
洗手和搓手,是接觸刺激物品。皮膚比較「薄」,平時比較少受刺激的部位,例如手背、指罅會先受影響。皮膚會出現發炎徵狀:紅、乾、粗糙、痕癢。比較嚴重時,會出現乾裂、損害、以致細菌感染。
患上由刺激物品引致的接觸性皮膚炎,就要檢討洗手和消毒程序,減少對手部皮膚刺激。酒精比肥皂更傷皮膚。如果在有洗手設施的地方,洗手比酒精搓手好。別用熱水,一般𤩹液已經足夠,毋須消毒成份。泡劑的洗手液更易使用,用量亦較少。
進食前一定要洗手或消毒。但未必是每接觸物件後就要消毒。想想工作流程,如果是一連串動作,例如按升降機、上車、扶手、再按升降機,就可以待完成所有步驟後,才一次消毒。目的是在安全情況下,減少對雙手皮膚刺激。當然,過程中別摸口、鼻、眼。
雖然酒精搓手液有甘油成份,感覺潤潤,亦有保護皮膚作用。但始終酒精是全留在手上直至揮發,刺激度頗高,建議每次搓手後,再用潤手液。洗手後也應用潤手液。我的方法是放置潤手液在𤩹液旁。另外,亦隨身攜帶小瓶潤手液。惟有用家友善,才會恒常使用。
如果情況嚴重,應該看醫生。醫生會根據情況,考慮處方類固醇藥膏,口服抗敏藥可以止痕。如果有細菌感染,會處方口服抗生素和抗生素藥膏。大家可能對類固醇和抗生素有戒心,但其實短期使用,副作用不大。而且皮膚炎始終要醫治和處理。皮膚也是身體主要防線。皮膚受損,有可能因接觸而受病毒感染。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