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武漢肺炎疫情下,全港學生自2月起停課最少79天,在家「困獸鬥」。有雙職家長難以抽空跟子女一起學習,也有家長認為網上學習成效欠佳,「同自己教過無分別」,大呼吃力。有教大學者指很多學校還未交代復課後具體安排,有家長已開始安排子女到補習社「追進度」。
記者:程詩敏 羅惠儀
育有一子一女的Peri,疫情期間需在家工作,加上跟進子女學習,「個人易暴躁咗。如果要開會真係要鎖自己入房,因為仔女未見過我開會嘛,唔會為意要唔好騷擾你,無時無刻有需要就會叫媽媽。」她要求子女跟足平日上學的時間表起床梳洗,之後看學校當日的短片或閱讀,午飯過後才可以玩耍。「𠵱家啲時間表打到亂晒,有時要顧佢哋e-learning,完咗佢哋要打機玩遊戲,又要限住時間畀佢哋休息,呢啲會打亂自己工作節奏。」
Peri女兒Aurora讀小四,念直資學校IB課程,一星期大約有九項功課,包括中、英、數,大部份是專題形式;兒子Bacchus念K3,每星期有中、英、故事課,老師會以短片形式教造句、寫字和講故事。Aurora喜歡停課,因較多時間見到媽媽:「e-learning如果唔識嘅話可以直接問佢,咁咪可以慳時間囉。」Peri指出,兒子較難專注看影片,也不知從何入手,「幼稚園好多抄寫認字,用e-learning會比較單向,我同佢哋一齊睇之餘,仲要寫一次等佢去copy(複寫)。繼續放假落去冇咗成半個學期嘅學習,我會擔心佢去到小一銜接唔到,或者突然深咗佢會吃力。」
專家促學校供教學指引
陳書的小二女兒陳曦就讀津校,停課期間使用Google Classroom上載功課,部份屬抄寫,學生完成後須掃描才能上載,程序繁複;中英數、常識科甚至音樂亦有教學短片,每星期約兩條。陳曦靠外祖父照顧,往往留待父母夜晚下班才能陪她網上學習:「不少家長朋友都面對這個問題……老師不是直接教小朋友,她有疑問未能即時問。」陳書續指,對初小學生來說,若沒有家長從旁解釋,即使老師講解詳細也難以專注看畢短片,估計女兒只能理解四成內容。「都是照讀一些教材,當然有用心思篩選整理教材,始終都要大人重教一次……我不抗拒做,不過在夜晚有限時間去做,大家都很辛苦。」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劉怡虹說,學校未有明確復課計劃,家長壓力越來越大,近來開始讓子女到補習社「追進度」。「(復課)係會重新教過定係現有的教材已經當教咗?家長擔心跟得唔足,會同人哋有落差。如果學校啲功課繼續係咁多,不停湧埋嚟,而畀家長支援唔夠,佢哋無可奈何會覺得(補習)係一個出路。」劉建議學校多給家長建議,「如果有啲指引畀家長,學習重點係乜,你(家長)可以問咩問題,有啲咩延伸問題你可以考慮。」劉續指,教授幼童的短片最好不超過三分鐘,中間要有音效和圖畫吸引幼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