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戰遇上武肺 隨時慘過海嘯期

油戰遇上武肺 隨時慘過海嘯期

沙地與俄羅斯開打石油減價戰,碰上武漢肺炎在多國蔓延影響需求,重創全球經濟。事實上,國際油價大戰並非第一次,惟這次影響可能較金融海嘯時更嚴重。

2008年發生雷曼事件,當年7月布蘭特原油每桶為146美元,但到了平安夜,油價已跌至37美元,跌幅達75%。雖然那次金融海嘯時期是世界經濟從極盛到極衰,但時間不長,其後各國央行出招救市,到了2011年油價再度重上100美元水平。

不過,到了2011年後,原為全球最大石油消費國的美國為了實現能源自主,全力研發頁岩油開採技術,令往後數年油氣產量大增,威脅到中東國家的經濟命脈。因此,包括沙地在內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等國家便開始增產,油價從2014年11月底的73美元,跌至2016年1月僅剩28美元。最後美國與OPEC達成協議,雙方都減產,油價才逐步回升。

封關大削燃油需求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大宗商品分析師Giovanni Staunovo(圖)表示,今次油價大跌的情況跟2014年不同,當時的暴跌主要由於市場的石油儲備量大增、需求疲弱等影響。惟今次是受多重因素夾擊,疫情拖累今年上半年的石油需求,例如美國禁止歐洲旅客入境,變相削弱航空運輸方面的燃油需求。同時,沙地及俄羅斯在此刻大大增加石油供應,「正面對最壞的情況」(We have a combination of the worst out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