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石油暗戰 利益大洗牌伊朗重創 中國印度享漁人之利

財經專題:石油暗戰 利益大洗牌
伊朗重創 中國印度享漁人之利

武漢肺炎引發國家級博弈,俄羅斯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割席拒絕減產,油組大佬沙地阿拉伯隨即大幅增產「攬炒」反擊,掀起新一場石油大戰。世界七國咁亂,油價重挫擾亂全球經濟,多國利益或將巨大轉移,究竟亂世下那些國家見財化水?又有那些國家能逆市成贏家?
記者:周佩施 李芷珊

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沙地為懲罰俄羅斯而發動的「石油戰爭」,令國際油價急插至四年低位,所有產油國被迫劈價賣油,令環球經濟受衝擊,沙地「損傷」恐也不輕。市場一直認為,沙地產油成本遠低於俄美,可是大家忽略了石油收入對沙地財政的重要性。雖然沙地近年積極擺脫過去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油元經濟」,大規模改革,但有投行曾估算,沙地政府要達致收支平衡,國際油價要高達每桶83美元才能成事;反觀俄美只需42及40美元。

俄開採成本貴過沙地

雖然俄羅斯對石油依賴度較沙地為低,但石油等出口佔該國收入達一半,而且其油儲量大多位於深海海底,開採成本較沙地高兩倍,若油價持續低企,小數怕長計。同時,俄國近年受美國嚴厲制裁,內部經濟本已停滯不前,相信短期也難見起色。

至於一直被俄羅斯視為眼中釘的美國,其頁岩油需要不斷鑽新油井才能保持生產穩定。低油價將減少美國油企的投資和鑽探活動,產油業處境變得凶險,最壞情況可能要倒閉,拖累美國原油產量。雖然美國產油量是世界第一,但開採成本較沙地高三倍,加上遇上疫情,對其股市影響深不見底。

另一個長期受到國際經濟制裁的產油國伊朗,近日遭受肺炎疫情嚴重打擊,是中東地區染病人數最多的國家,醫療及抗疫開支已直線上升,加上其經濟命脈依重石油工業,現時油價大跌逾四成,意味其石油出口收入亦被腰斬,伊朗才是「真正的大輸家」。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大宗商品分析師及執行董事Giovanni Staunovo接受本報訪問時稱,沒有任何一個石油生產國在大戰中能成為贏家:「美國、俄羅斯、沙地等產油大國齊齊受傷,因為目前市價低於平均投資成本,每當加大生產,就會一直蝕錢」。他預期,沙俄兩國未來可能需利用財政儲備應對目前環境;美國能源部則可能會購買自家原油,將其放入戰略儲備,日後再以更高價出售,冀對行業提供支持。

「最壞情況還未過去」

世界產油國財富大減,但地球另一邊卻有國家坐享漁人之利。據國際能源署(IEA)年初發表報告,印度是僅次於中美的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其所需石油超過80%來自進口。2018財年消費石油達2.6億噸,佔全球總需求14%。因此,印度無疑是最大贏家。作為石油消費最大國的中國同樣有利,據海關總署數據,2019年中國原油進口量達創紀錄的5.06億噸,年增近一成。Staunovo認為,中國除可以較低價進口原油,亦能提升該國煉油廠的利潤率,但就要關注疫情對石油產品需求的變化。

對於這場油價戰,Staunovo坦言「最壞情況還未過去」,但相信低油價及低收入會促使沙俄兩國再度磋商, 但何時發生仍視乎兩國的戰略部署。若下月油產如各國所言暴增,油價將再度受壓。高盛則預期,布蘭特原油價格於第二季將跌至每桶20美元,並估計今年全球需求將創紀錄地減少每日110萬桶。獨立外匯商品分析師盧楚仁亦認為,美沙俄在油價上有共同利益,有關爭拗應很短暫,估計美國總統特朗普會在沙俄之間斡旋及調停,令俄羅斯返回談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