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武漢肺炎外的沉重一擊 - 盧峯

蘋論:武漢肺炎外的沉重一擊 - 盧峯

正當武漢肺炎疫情令市民憂心忡忡之際,忽然傳來另一個教人不安的消息:香港不再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

自1995年開始,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每年都會按不同國家在法治、市場環境、政治穩定、政策規管等的表現評定不同地區的經濟自由度及營商環境。當年香港被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擊敗長期勁敵新加坡及其他發達國家如美國、新西蘭等。此後每一年,不管是碰上亞洲金融風暴、金融海嘯、沙士疫潮、雨傘運動,香港仍然保住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位置,成功吸引海內外投資者。直到25年後,香港失落全球第一的金漆招牌,這實在令人失望及痛心!

何況香港失落的不僅是冠軍的虛名,而是寶貴的競爭力。自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開始,香港倚賴的就是少規管、少干預的自由經濟體系,就是健全的法律體制,就是跟世界各地自由發展經濟聯繫,不受限於任何國家及地區。香港能在1995年擊敗其他國家成為最自由經濟體,靠的正是長期維持這些制度優勢。四分一世紀後香港忽然跌落第二位,意味長期保有的制度優勢明顯褪色,意味競爭力正走下坡,及不上主要對手,這對香港而言肯定是沉重打擊,而香港要在疫潮後復蘇更將事倍功半。

港府「大有為」 稅制越弄越複雜

同樣重要的是,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都是國際知名機構,向來非常支持香港的自由開放市場體系,欣賞香港的多元開放社會政治氣氛。過去有他們為香港的體制及競爭力背書,令國際社會對我城另眼相看,也有助香港鞏固獨特國際地位。事實上特區政府歷年來一直以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吹噓自己的管治成績,並以此確證一國兩制成功落實。今次連形同「老朋友」的重要國際機構也對香港的優勢及特色有保留,認為自由度正在削弱,這肯定打擊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

那為甚麼香港會失落最自由經濟體的美譽呢?其一是因為歷屆特區政府一直想扮演大有為的角色,希望在各方面調控香港的經濟發展,引入各種各樣不必要的規管,又在稅務上搞這樣那樣的小動作,把香港的稅制弄得越來越複雜。

更可怕的是,近兩任特首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大力推動中港融合的政策,把香港納入內地的經濟規劃及大計中,包括讓原來面向全球的香港納入中國政府的「十三五規劃」中,形同把香港變成中國規劃經濟體系的一部份,破壞香港在經濟發展上的自主權及自主地位。

此外,二人積極迎合好大喜功的中國領袖習近平,要香港在未來發展上配合他提出的一個個發展大計,最典型的是「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計劃。他們在談到香港發展時都愛把這些習近平的大計引為未來最優先項目,制訂一系列政策配合之餘又成立專門辦事機構跟進,以顯示特區政府認真跟隨及支持北京及習近平的大計。

嵌入中國經濟 活力減退

然而,香港從來是個面向世界並在國際市場找機會及空間的經濟體,香港的經濟活力也在於靈活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一旦被迫嵌入中國的規劃經濟中,這方面的活力將會大大減退,從憑實力吃四方飯變成憑關係吃政策飯,指望北京派優惠政策賺easy money。在國際投資者眼中,梁振英、林鄭的做法意味香港棄自由經濟之長採規劃經濟之短,把自身發展跟中國內地綑綁在一起,不但隨時硬食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風險,更失去自己的獨有制度優勢。

另一方面,林鄭去年硬推送中惡法,衝擊香港法治與法制,戳穿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法律保護網,又引發激烈的街頭抗爭。國際社會對這些變化都看得清楚,自然要對香港的體制來個重新評估,結果讓新加坡取代香港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令香港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跌。

特區政府對香港失落最自由經濟體地位表示失望,又強調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及制度優勢沒變。這其實是自欺欺人的說法,任誰都看得到葬送香港獨特地位及優勢的是林鄭及她的政府,真正失望以至絕望的是香港市民。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