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尋薇】
上趙希淑的烹飪班,吃她的家常菜,雖然做得精細可口,但無法全然領略她被譽為「韓菜教母」的功力底蘊,直到去吃了她開業不及一年就摘下米芝蓮一星的餐廳Hansikgonggan,韓食空間。
韓食空間與首爾旅遊景點昌德宮毗鄰,整座建築Arario Space乍看外觀設計以為是一座美術館——其實它是美術館的一部份。Arario Space和Arario Museum in Space相連,美術館由藝術家金昌一創辦,展品從他所收藏的逾3,000件現代藝術品裏頭精挑細選組成。Arario Space是樓高5層的餐廳空間,有麵包店、咖啡館,都別有用心,有自己的個性,可以理解趙希淑的韓食空間選址於此,已是個人主張的陳述:她以現代化的食材、手法、食器、擺盤,去演繹皇室宮廷料理,將原本莊重、嚴謹、充滿儀式感的傳統韓國料理,賦予時代感,讓年輕一輩的食客也吃得懂傳統菜的內涵。餐廳建築側的昌德宮與Arario Space自身簡約、利落的時代氣息,不正正是新與舊的平行、交融嗎?
招牌松子粥 啟發對粥的想像
當天午餐吃的是8道菜的tasting menu,延續在烹飪班吃到趙希淑的菜品風格——溫婉細膩,潤美柔厚。前菜送上,是炸紫菜、薯片、紫蘇葉,炸得香酥可口不油不膩,然後有個蘸醬,是醋中加了竹筍和蘆筍丁、青椒等等,我和香港友人A邊吃邊說,這概念跟廣東人吃的五柳醬酥炸雲吞非常類似啊!接着的是涼拌鮑魚,用的是濟州島的鮑魚,切成薄片,簡單地川燙後,淋上大醬(韓式味噌,韓菜DNA之一)冷湯做汁。因刀工到位,鮑片的熟度也得以控制得十分精準,爽脆且鮮嫩,是一道簡單清新的前菜。兩道輕盈的小菜打開了胃口,很快地送上了趙希淑的招牌菜之一:松子粥。一口粥下肚,往事在腦海中回帶:十幾年前第一次吃韓式粥,打開了我對粥的見識與想像:原來在我所知的廣東粥、潮州粥(應該叫做『糜』比較合適,那就是爆成米花但不溶化的粥)、台式鹹粥以外,還有這種風格的粥:南瓜、紅豆、綠豆等用來做糖水的食材,統統可用來煮粥,吃的時候配上一匙炒香的芝麻、一撮紫菜絲,鹹甜交集的風味;要不然就是泡菜章魚、泡菜鮑魚等海鮮粥,獨一無二的韓式風格粥。
因為喜歡松子的味道,所以松子粥也是我當時愛吃的:因為松子和粳米是一起磨碎後煮成粥,常讓我錯覺像中式糖水,也想過,為甚麼我們愛吃各種芝麻糊、核桃糊、杏仁茶……就是沒有松子糊呢?思緒萬千也不過是三五秒的事,當下那一口的松子粥把我拉回現實——太美味了!趙希淑的松子粥,煮得非常奶油感,像是松子濃湯多些,又稠又滑;材料也豐富,有新鮮帶子、蝦仁、椎茸菇……松子的油香、堅果香和米香、奶油香;還有海鮮的鮮味、椎茸菇和松子互相配合營造的食味層次、以及作為基礎的雞湯香氣滲浸交融,柔膩綿密,讓人吃得滿心歡喜。我和幾位同行的大廚朋友異口同聲說:這松子粥可以天天吃呢!
澱粉質「單尾」 蒸蛋下藏米飯
趙希淑在烹飪班上示範了一道家常燒牛西冷,在餐廳吃的燒牛柳伴南瓜醬,既像西餐,又有韓菜神髓——主要是醃製方法加了蒜茸和果蓉(趙希淑食譜教的是梨蓉,其實用木瓜蓉、蘋果蓉等也並無不可,原理是利用果酸的酵素令肉質有天然鬆軟的效果,且以天然的果糖讓肉的甜更深一些),蒜頭香氣令肉味更有濃惹之感,果蓉帶來甜味。
韓國人跟我們一樣,最後要有個澱粉質作為「單尾」,但送上來的時候,我們都有點摸不着頭腦——這看起來像是蒸水蛋呀,頂多加入了魷魚,豐富些。原來,飯隱藏在蒸蛋下,我們可以跟蛋攪拌以後,配上幾款泡菜一起吃。這位像大家媽媽的女廚說,設計這道菜的原意,就是想要做給小朋友吃的,看來在她眼中,我們都是她的孩子呢!呵呵!
甜點深得我心,是燉梨配上柿餅,還有些許的黑胡椒來提味,清潤舒美,黑胡椒的微辛把原本直調的甜蜜帶來了少許漣漪,不至於過於平鋪直敍。這甜點吃得口舌生津,喉頭回甘。吃罷韓食空間,有感趙希淑的菜做得極含蓄收斂,即便是刺激性的味道,譬如泡菜,經她的手調理,都從大鳴大放變得純淨芳馨。這跟年紀有關,也跟歷練和自信有關,是要累積了一定的底氣,做菜才會醞藉成氣質,沒有討好獻媚的成份,忠於自己、舉重若輕。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IG:yanwei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