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語】插畫家諷刺港式奴性 笑到盡頭原是悲

【藝術人語】插畫家諷刺港式奴性 笑到盡頭原是悲

【藝術人語】
一罩難求、十號風球都要返工、老闆就是喜歡放工開會,香港奴性瀰漫的職場風景,啟發了香港插畫家迪嘉創作了貼地幽默的漫畫「職人阿港」。描寫打工仔日常及一系列「疫境風情畫」,夭心夭肺,畀啲掙扎港人,在網上引發共鳴。「有種同事,每次分工,他總是兩手空空」;「放假大神以前天天供奉,現在日日顯靈」,一幕幕職場浮世繪色彩斑斕,對荒謬情境哈哈大笑後,淡淡的都市灰油然而生。

「返工係咪可以解決問題?現在可能係唔返工才能解決問題。」處於不惑之年的迪嘉,一頭少年白盤起髮髻,若不是穿着潮tee波鞋,會有種仙風道骨的氣場。他在醫護罷工期間開始畫「職人阿港」系列,就算海嘯隕石來襲、哥斯拉擋路、世界大戰爆發,仍會披荊斬棘上班去,既可笑又可悲。

創作緊扣生活。以為作品是他的打工心聲,原來這位home officer已離開職場六年,為了創作「職人阿港」更特意蒲商業區茶餐廳收料。「但十成都是講是非,每間公司總有蝦蝦霸霸或卸膊同事、衰上司,我揀抽離是非地,因為是非會減低生產力。」

那位梳着比八十年代潮戲《油脂》John Travolta飛機頭浮誇十倍的職人阿港,是迪嘉眼中「反送中」前香港人的寫照,也有少少自己的影子。

「講行頭的打工仔返工着靚西裝、手錶、名車,個頭立到油光亮麗連『的水』都執到好正的超級物質主義者。你要畀自己好大慾望同物慾負擔,先會一追再追,逼自己爭上位、捨身去返工,有少少似《一拳超人》,香港人都有呢種精神。」

港人最搏命去保命,用蒸餾水樽做防疫頭盔不是夢,迪嘉配上幽默字句:「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so true!

愛在瘟疫蔓延時,迪嘉的「疫境風情畫」引發共鳴。

職人阿港偶爾也會以幽默手法聊政治,更想引發大家思考。

裸辭做藝術家 「長期沒安全感」

拼搏是香港人的信仰,人的價值和安全感來自信用卡上限、有樓有高潮。但過去大半年走來,香港人的價值觀的確變了,營營役役3.0,迪嘉也觀察到盲目追求的拜金族,也有覺醒的進化。

當年用一年時間完成設計課程後,他便投身廣告行業,但最愛的卻是畫畫,六年前迪嘉的女兒出世不久,他為了圓藝術家之夢毅然裸辭,放棄廣告公司藝術總監一職。「一半厭惡,一半冒險。設計圈不健康,每次接job,個creative director是個客喎,做嚟做乜?」迪嘉坦言創作人都有一個心願,在主場可以被自己人尊重創作,但事與願違,結果「幫人做不如幫自己做」,當年他做了一個很冒險的舉動,劈炮。最初不習慣拜年時親戚朋友總會關心問候:「迪嘉,你畫畫為生,搵唔搵到食呀?」

「藝壇一向被人感覺死了才成名,否則很淒涼。是必然嗎?」迪嘉反問自己,點解唔得呢?女兒的降臨更讓他堅持當一個身教的人辦,「就算這個教育制度cut剩所謂搵到錢的科目時,爸爸也從來不跟大隊走,而且都未死得!所以你想做乜唔緊要,只要你做好件事,一定生存到。」

「不甘心。」迪嘉老實地拋出創作初衷。雖非紅褲子出身,迪嘉媽媽自小帶他逛虎豹別墅,看慣了工匠用繽紛手法表達東方哲學,用超現實景象說警世之言,成為了他創作DNA。

這位孤獨的創作人慢慢走來,由純藝術創作的「赤子」、有商業元素的「中西合璧」,到毫無包袱的「職人阿港」等系列,在三種風格中不斷切換身份,他樂於這種靈活的創作生涯,那是昔日在廣告界練就的多功能絕活。「係辛苦嘅,毅然全職做藝術家,同時又要養家,長期維持於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但這狀態卻是我不停創作的動力。以前我討厭老細冇收工時間,現在我都冇收工時間,不為跑數,為自己打工永遠心甘命抵。」

他的「赤子」系列,表達人之初、性本善,自謔離地。國教事件之後,他發覺赤子作品越來越沉色,後期更畫不下去了,畫是最誠實,於是放低了;到「中西合璧」系列,與玩具商製作了中式的麥當勞叔叔佛、異形玉璽、釋放翠兒等概念商品,玩味甚濃,連主演Marvel《鐵甲奇俠》的Robert Downey Junior都轉發他的作品,讓他樂極。「作品背後暗嘲權力與反資本主義,反而引來商家找我合作,就算『職人阿港』推出不到兩個月,已有三個商家來敲門,你說世道諷不諷刺?」他索性用創作作為宣傳理念的工具,又可以養住自己,對於未來他有更大的想像。

迪嘉的《一罩難求》,滲透着日本藝術家會田誠對人性鞭撻的黑色幽默。

抽身職場多年,迪嘉不時反思工作的意義,今年1月醫護醞釀罷工引起極大爭議,催生出一系列「死都要返工」漫畫。

灑幽默作調味 要刺激人的靈魂

疫情下迪嘉深感香港人面對許多衝擊,便藉「職人阿港」發聲,在視覺刺激掛帥的網絡世界,他希望作品留白,讓大家自己想像,感染力更大。

「以前驃叔驃嬸(電影《富貴逼人》)硬推『死都要發達』價值觀係咪仲啱用?警察一定除暴安良的既有概念都推翻咗啦!好無奈我們被地產商鎖住自己不能自拔、焗住返工,今時今日,已換了角度看世情。」迪嘉說,如今他還有聽劉德華的歌,那是他的回憶一部份,「我們不能摧毀自己的回憶,但他不等於我,他也是打工和搵食啫。」

迪嘉說,自己其實是個悲觀的人,但他想表達得不那麼灰,作品中便灑了幽默調味。「消極到盡頭需積極,否則處身如此亂世,點頂?」最幽默的笑話,都是黑色的,他希望用調侃的心態每日做創作。

他一番話讓我想起,有記者問韓國黑暗暴力導演朴贊郁,是否因電影太黑暗才加入幽默元素,他秒速反駁指:「幽默讓黑暗更黑暗」。

「有時抽身來看,自己創作有沒有幫到個社會?睇到好多人揸住藝術家這個稱號,只為賺錢。賺錢都可以有不同身份,我會堅持藝術家要啟發社會。就係一嘢扑落你個頭嗰支棍,但有幾多個可以做到?」迪嘉希望,他可以利用自己創造的人物為自己發聲,因為他心目中藝術家身份好嚴格,要啟發世人,刺激人的靈魂。

幾次的成功都是無心插柳,見步行步、亦步亦趨,是迪嘉的藝術生涯。他不時仍然會陷入迷思,商業與藝術能否並存?創作自由度會否越來越窄?他預算未來要用較迂迴的方法講自己想講的。

「無法為有法,擦邊球更過癮。」正努力地走平衡木的迪嘉說。

迪嘉媽媽是佛教徒,他小時常跟媽媽逛虎豹別墅,因果等思想影響他創作。

以搞笑手法畫「廁紙之亂」,怎能不召喚周星馳出場?

與新加坡公司合作,推出麥當勞與肯德基Q版佛系公仔,大家覺得可愛卻有沒有想過,迪嘉在暗諷越食得多快餐越快升仙?

迪嘉的紋身是他愛妻與女兒名字的結合體。

迪嘉早期創作

迪嘉早期作品混合中國年畫及日系可愛風格,以「蘇蝦」為主角,在繽紛的童話世界探討人性。隨着「蘇蝦」長大,迪嘉開始創作「赤子」系列,畫面亦由豐富繽紛回歸簡單純粹,呼籲忙碌的城市人不忘初心。迪嘉的「赤子」系列衍生於女兒出世不久,他希望以樸實的人物啟發世人,看他的初畫與職人阿港的畫風,覺得他有點人格分裂。

採訪:鄭天儀
攝影:周芝瑩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