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台灣孩子看國際 - Cass

【有個台灣家】台灣孩子看國際 - Cass

【有個台灣家】
「這學校感覺就像中大一樣有歷史,剛剛見到球場上的中學生,令我想起二三十年前在中國大陸的鄉村學校,感覺這裏的學生都好……單純!」老公在參觀後娓娓道來。

定居台灣後,每每看到有學校舉行開放日,我們也會把握機會參觀,知己知彼,多看一點也無妨!上星期我們就參觀了附近一間私立雙語一條龍學校,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都皆備。那間學校遠在小區的山上,通往學校的是一條迂迴單程小路,歷史悠久的校舍,聽完校長的學校介紹和參觀校園後,我故意先不做評論,好等老公發表他的感想。

關心世界 培養國際視野

校長刻意強調他們的英語教學、校外優秀的比賽成績、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本地台灣家長聽得津津樂道,也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這不就是我們那年代香港學校推介自己時的口號嗎?

在香港,從前很多學校都會強調學生的英語能力、公開考試成績如何彪炳,到後來發展到說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兩文三語,近年已說要參考北歐式主題教學方法,培育孩子獨立思考、創意解難能力、高科技智能教學等。

可能有不少人會取笑台灣學校的落後、欠缺真正的國際視野。的確,台灣學生普遍的外語能力不足,大部份學生還是被要求背英語單字、死記文法,但礙於他們在台灣欠缺多聽和多講英語的環境,讓他們面對外國人的時候,大家也不敢開口用英語溝通。另外,台灣傳媒的國際新聞所佔比重很少,打開電視都是在播台灣本地的交通意外、政治人物角力的雞毛蒜皮,台灣傳媒也是愛把「外交新聞」當「國際新聞」,只着重與台灣有關的互動,鮮有報道其他的國家大事。真正要培養學生的國際觀,不是一年一次的外生交流會,或是上外籍老師的英文課就可以培養出來吧。

我們都是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培育長大的。現在香港的孩子很幸福,一年坐幾次飛機去旅行是家常便飯,但在台灣很多孩子,可能到成年前都沒有機會出國,從小的教育都讓他們安心的待在台灣,享受着那份小島確幸。
從前我們都曾在中環當白領上班,每天都在那「國際金融中心」中火拼,然後再選擇帶着我們的下一代走向小確幸。如果我們是一心要讓孩子拼外語能力、拼國際視野,我們就不會離開,但也不代表我們要讓孩子只想待在台灣的小鄉下做個開心快活人。

只可以說,在台灣的教育改革下,開始有學校不再盲目拼英語拼成績。記得前陣子在孩子的校門外遇上一位同校的中學生,當他知道我們是香港人的時候,居然從大門追出來問:「不好意思,我可以問問你們,對香港反送中活動的感想嗎?」

父母教育 最穩靠的依賴

讓孩子知道,也熱心世界發生甚麼事,並且對這些事有提出觀點的能力和討論才是重點。其實培育孩子的國際觀,責任不只在學校,就算是享受着台灣簡樸純真的校園生活,父母依然可以和孩子討論,在平行時空裏,了解其他國家發生的大小事。

還是那句,沒有一個地方的生活和教育是完美的,父母天天就在孩子身邊,就是一個學習上最穩靠和貼身的依賴,我們都沒有把台灣教育看成孩子的靈丹妙藥,我們都是過來人,孩子需要和適合怎樣的生活、教育環境,最心水清、最會補底的,始終是父母吧。

撰文: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2017年5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