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股從一年高位插水逾6,200點,具公用成份的防守股再受關注,惟本報統計今輪跌市及2008年金融海嘯時,一眾防守股並非「有險可守」。有基金界人士認為,基金在熊市中面臨贖回潮,會照沽公用股,建議投資者勿抱太大憧憬。
50隻藍籌中,已有38隻從一年高位跌逾20%「入熊」,包括港鐵(066)及領展(823)等。純公用股如中電(002)及煤氣(003),股價亦從去年高位調整16.4%及18.3%,僅略勝恒指;至於逾半收入集中於英國及歐洲的長建(1038),更較一年高位蒸發25.8%。
中投傲揚精選基金基金經理溫鋼城認為,根據歷史,若陷入真正熊市,通常會維持一兩年,例如金融海嘯時期,恒指由2007年10月30日高位31958點插水,至2008年10月27日的10676點才見底,跌幅達66.6%。他稱,當基金看淡大市,「最後一樣會照沽公用股」。
他解釋,基金經理在熊市會先沽售「冇咁優質」的股票,但為了應付因市場恐慌出現的贖回潮,最後會沽出公用股套現,這亦解釋了公用股一般在熊市中跌得較慢,但不代表不跌;其次是基金經理為了平衡組合,或符合一定投資比例,亦會沽公用股,再買入其他有機會反彈的股份。
港鐵「海嘯期」曾跌一半
翻查金融海嘯一年熊市的資料,在一眾防守股中,港鐵為表現最差者,其股價可大插49.7%;一向被視為四平八穩的煤氣亦慘跌47.7%。至於中電、長建及領展的股價,跌幅亦由14.4%至29.1%不等。溫鋼城認為,投資者買入公用股,普遍是為了其豐厚股息率,但上述例子就說明如何墮入「賺息蝕價」陷阱。他又稱,黑天鵝殺到,與其買避險功能有限的公用股,倒不如持有現金。
寶鉅證券董事及首席投資總監黃敏碩認為,不少公用股如長建、煤氣及電能,於疫情嚴重的內地及歐洲持有大量業務,「不要為持有而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