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政客、運動員、演員亦紛紛中招,連世衞亦終於承認武漢肺炎是「大流行」。香港政府官員、分析師總以2003年廣州沙士經驗,反覆合唱疫情受控、夏天會完結、經濟快速反彈,惟預言紛紛落空,反而醫學專家開始面對現實,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預料疫症不會消失;衞生署亦認同不會如沙士般數月就消失。低需求、低消費、低增長是今年投資主題,疫情持續生意放緩甚至虧蝕,在倒閉潮、失業潮的dead bodies面前,港股估值並無險可守。
疫情改變人類的行為,社交接觸、聚會、人流密集的行為,統統暫停。如果只是如沙士般數個月,亦屬一次性影響。不過,根據袁國勇說法,當7成人獲抗體,疫情才有望紓緩,目前只有0.1%人免疫,他假設每年有5%得到免疫力。如此推算,自然讓所有人感染後獲得抗體,需時14年;或者如專家預期,疫苗最快於18個月後才可能面世。即是說,現有生活模式至少維持18個月,若發明疫苗時間不如預期,便會一直延長,全球人類減少外出及聚集,消費減少,今年肯定增長無望,延長更導至大規模失業及資產回報下跌,影響一波接一波,然而市場分析及股價並未反映這些危機。
國泰盈利挫 新地業績悲觀
第一波受影響是零售股、酒店股、濠賭股及航空股等,香港已明顯感受到影響。其中依賴自由行生意的莎莎(178)公佈農曆年假期間的銷售數字,零售銷售及同店銷售分別下跌76.9%及75.5%,酒店因中國遊客大幅減少而收入下降,其中大酒店(045)亦已發出盈警;澳門賭場則關閉15日,以及遊客減少而受影響;航空股則屢屢出現國際停航、封關及取消免簽證等而大受打擊,甚至要將原先已落袋的收入退還旅客,國泰(293)截至去年底的全年業績,純利已倒退27.9%,由於12月中國隱瞞疫情,所以未能反映武漢肺炎的影響。
第二波則輪到地產股及銀行,零售生意疲弱漸受影響,疫情之下更發展出在家工作的模式,疫情後隨時會持續以節省租金開支,又或因疫情而失業,令買樓購買能力下降,地產股在零售、住宅及寫字樓均會出現壓力。其中市場預期新地(016)2020年的盈利倒退24%,不過,領展(823)仍被預估有逾7%的盈利增長,今年跌幅8%亦跑贏大市,但疫情變成持久戰,本地零售店提早關門,領展亦會失去增長動力。至於銀行股,美國減息令息差收窄是一個影響,另一方面,低需求令借貸投資收縮,失業率上升,亦影響買樓按揭意慾。從股價而言,反映的速度亦跟得上第一波的股份,不過,市場對領展及恒生(011)這類本地業務佔比較高的企業亦太樂觀。
真正未有反映的是第三波的科技股及5G股。ATM股在疫情初期甚至被形容為肺炎越嚴重對科技股越有利,因為不用實體接觸,但在低需求下,出街次數減少,無需時常裝身,非必要網購、網絡廣告、手遊課金、換機皆受收入減少影響,科技股防守力恐怕差過實業股。至於5G則屬更尷尬板塊,靠住市場憧憬強勁,今年逆市仍有升幅,但5G有關監控人臉識辨功能早已在全球引起私隱危機,而手機用戶5G月費較4G增長三成至一倍,在低需求下有否如此高速需要存疑,預期科技股及5G股的今年的增長將關鍵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