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離死別不只是數字 - 林夕

生離死別不只是數字 - 林夕

人與人之間,即使有什麼緣份,不是生離,就是死別,並沒有第三種可能,第三類結局。

見證以上生離死別,莫過於醫院現場。我們與之相交的人再多,也不及醫護人員多。醫生看診,看檢驗數據,判斷病人病況,若遇上病情嚴重的,要判斷下什麼藥,看反應,用盡所有最重手治療方法,沒法了,只剩下一件事:跟家屬說,沒法了,就在這幾天了。

護士可沒這樣簡單,沒法了,護士仍然要想方設法替病床上奄奄一息、不能自理的病人服藥喝水;在這幾天了,但是幾天呢?也沒一定,照護過是十天八天半個月,不能說有什麼感情,畢竟也是一棒棉花一棒棉花的濕潤着危殆病人的嘴唇,一天一天的量度着病患的血壓,正是一步一腳印,送走了,也是一條命;從溫潤漸失的身體,變成冷冰冰如世衞公佈的數字,沒感情,也有十天半月短暫的緣份。如果還見不慣,怎麼能打這份工,若看麻木了,拿起氧氣管的手勢也漸漸粗率,那心情,或是沒任何感情也並不是外行人所能想像。

醫生不是沒負擔,但巡房時間倉促,巡邏了,差不多了,就是這樣了。醫生對家屬說話,要挑最安全的說法,一般都會先講到最盡處,然後就轉身而去。面對家屬親友問長問短,日夜聽着家屬滿房嗡嗡嗡的飲泣,忽然爆出來一陣哭聲,目睹無數執子之手未能與子偕老長眠,因此最貼身感受生離死別的,在醫院現場,一房五十張病床之間穿梭,就是護士。台灣有時叫護理師,多了這個理字,多了多少髒工作,士升等成師,也是值得的。

所以啊,通常在疫情緊張時,每每致敬醫護醫護,排在後面的護字,並不只是一個字,是字字皆辛苦。在伊利沙伯醫院有個電視屏幕,輪番播放防護知識短片外,還有一段打氣用的文字,最後一句是不要放棄,因為我們是QE人。

不要放棄,在家屬看來,好像也是對病危者親友說的。我們常常嘲諷某些人,不要放棄治療,在醫院看見不要放棄,想起這句冷嘲熱諷話,冷颼颼得有點風涼。不敢放棄,卻未能幫忙,也不能代患者受苦。鼓勵醫護不能放棄,目前境況,除了不能放棄治療,也不能輸給體力精力心力,還有保護自己吧。活在滿佈各種無以名狀的病菌病毒的空間,觸摸每樣東西都似有若無的險象,不是不能放棄,是不能麻木輕率,一個不小心,連自己也不能放棄治療啊。

世衞說歐洲是疫情的震央,每間醫院何嘗不是一個震央,目前也會恩恤瀕危者家屬探病,那麼護士,見證着探完病可能已生離、來得及見最後一眼的死別,那並不是確診與死亡數字所能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