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記憶中的老農夫 - 坪原猴

【越陌度阡】記憶中的老農夫 - 坪原猴

之前談豬乸菜的時候提起一位老工友「李嫂」,主要是包伙食和負責一些閒工,那些豬乸菜也是她一手栽培,一手留種的。

那個年代仍未步入千禧,香港的農業卻正步入沒落,而有機耕作剛好相反在萌芽階段,一群追求友善生態、食物安全的環保分子籌辦了香港的第一個有機農場「綠田園基金」,雖然大家都是有理想有理念的人,可惜昧於對農耕的實際操作認識有限,所以需要聘請一班具經驗的農夫來農場當工友,執行場地的前線工作。一邊是年邁失業具經驗的老人,另一邊是年輕有勁缺體驗的青年,有機農場成為了一班二十多歲年輕人跟七十歲老農的合作場所。

香港現在的流浪牛就不懂耕田了,耕牛要由小培養,才能跟農夫搭檔。

一個豆角棚便掩飾不到老農財叔的功夫。

李伯獨門 人牛合一絕活

當時的工友都是農民出身,年紀大了,自營種菜養雞的生意已比較艱難辛苦,又有風險,所以便放下自耕農的身份進來工作,但可能因為長年自由自在慣了,每個農夫都很有個性。首先要講的是管工頭頭「李叔」,李叔為人溫厚,很和藹可親,未落香港時在國內是米農,有一手絕活是「駛牛」,即是駕駛牛隻耕田。當年農場收留了一頭懂犁田的老牛「阿福」,但就只有李叔懂駕馭牠來犁田,所以一人一牛便成為了農場的生招牌。每年春耘時節都有不少記者傳媒慕名而來,看看他們施展「人牛合一」的絕活,阿福在泥漿田中隨着李叔的斥呼起舞,鎂光燈閃照不停,但一人一牛卻沒有多少反應,依然老老實實的完成莊稼農務,換了是現在,他們已經是網絡紅人(牛)了。

李叔除了駛牛之外,就連農場的建設工程都是由他一手包辦,因為他來港後即成為雞農。養雞人最懂搭棚建舍、拉電引水、修橋補路,因為雞隻怕冷又怕熱,清潔餵飼管理又一刻不能鬆懈,雞場的大小修補工程多不勝數,如果說種田人是靠天靠地生活,那麼養雞人就是靠人為的建設去謀生,亦因如此,李叔很懂安排工作,成為大家尊敬的工頭。但針無兩頭利,種菜來說,李叔就不是太在行了,他也很坦白的說:「種些簡簡單單的生菜、白菜也就馬虎可以,但搭棚種瓜種豆還是財叔在行。」

以老帶新 結合兩種思維

財叔比我還晚一點加入農場,也比較年輕,但也是六十多歲的退休老農了。財叔初來時都聽李叔吩咐,不求有失也不尋表現,低調工作,典型的不找麻煩心態。我當時也不知他的農藝如何,後來春天來了,農場要種兩行豆角,財叔隨手便搭出了一個漂亮的豆棚,那是農場從未見過的專業手作,我便跟財叔說:「你棚搭得好,種菜一定不會差。」,但他仍是不置可否。到了有一天,我老爸來農場探訪,一見財叔就跟他打招呼,寒暄幾句,隨後父親跟我說,財叔也是天光墟的常客,一手瓜菜非常漂亮,值得多多學習。而財叔發現我是阿葉的兒子後,也開始放低戒心,把農場的蔬菜種得更加漂漂亮亮。

那一輩的老農非常傳統,又經歷過不少貧窮時代的風雨,耍討一口安樂菜飯便要知所進退,在新一代管理的有機農場內還是韜光養晦的好。慶幸的是,農場的年輕人都非常尊重他們,可惜有機的新意念與傳統的農民手法就總是有着一些隔閡,不能好好連接起來,所以,我便興起把兩種思維綜合起來的念頭,一種不需要貶抑對方而行的農業路。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