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武漢肺炎」還是「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世界衞生組織專家早於2015年達成的疫病命名共識,原則是避免用地名、人名、動物名,也不應包含會引起恐慌的「不明」、「死亡」、「致命」等字眼。最後改了做COVID-19,一個令人無感的名稱,結果全世界死到臨頭才醒覺。
根據新標準,西班牙流感、日本腦炎、伊波拉病毒(以爆發點剛果一條河命名),都不是正當名稱,只因在2015年前爆發,難以撥亂反正;按新標準,從今以後,也再沒有「鼠」疫,也沒有「黑死病」;不應有豬流感(用H1N1)、沒有禽流感(例如用H5N1)、也沒有「瘋牛症」(本來應該用「非典型克雅二氏症」,但涉人名,也不能用了)。
世衞苦心,想避免疫病名稱引來歧視與冒犯,照顧成員國玻璃心。那麼不建議用動物名,是避免冒犯豬牛雞鴨鵝嗎?當然不是,乃因政治勢力龐大的各國農業組織不滿,認為會影響農產品生意。世衞要規避風險、不敢得失金主。
所謂權威機構之正名,有其政治邏輯,庶民是否要緊緊跟從,卻是另一回事。例如強國歌頌新疆維吾爾人扣押營「去極端化」做得好,明明是強制的政治改造高設防集中營,卻說成是「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傳媒要跟嗎?香港警察語言偽術,明明是「水炮車」,叫「管理人群特別用途車」,噴的是刺激性催淚化學劑,卻說成是「顏色水」,明明是「發射催淚彈」,卻化作優雅的「施放催淚煙」,庶民眼睛是雪亮的。
世衞命名術,開宗明義,不想製造偏見,同時也有漂白效果,desensitize大家的感觀,看到一串不明不白的新字、科學術語的簡稱、難讀的音節,感情抽離,不會引起戒慎之心。
繼續叫「武漢肺炎」,像是釘在武漢人頭上的瘡疤,武漢人不會好受。但換個角度想,「武漢肺炎」不是抹黑,是亂世中的警醒;不是侮辱,是保存苦難的記憶。
一個名稱約定俗成,本來沒什麼好爭論。但強權隱瞞疫病、然後抵賴不認;恐嚇吹哨者,把真相打成謠言;叫人同心抗疫,卻絕不手軟鎮壓異見,最後輸出疫病,感染全世界後,還想扭曲事實,改寫歷史,洗白污名,下旨要人民感恩、要求全世界感謝。
此際,庶民不得不銘記「武漢肺炎」,記住一個人禍的原爆點,記住體制的傲慢、官僚、過度維穩,記住全國感恩對象習近平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以武漢肺炎作載體,撼動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