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中心醫院女醫生的艾芬的受訪文章在內地遭全網刪除下架,引發民間創意接力賽。網民紛紛以「擦邊球」方式令報道復活,不但出現韓文、越南文等不同語言版本,甚至有倒轉版、盲人凸字、甲骨文、摩斯密碼及Emoji版等80多版本,成為內地新一輪對抗審查的「言論自由保衞戰」。面對群情洶湧,《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放軟口風,認為社會的不滿情緒需要留出口。
胡錫進:要為社會不滿留出口
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醫生艾芬去年12月30日,將一份「不明肺炎檢測報告」上載到醫生群組,並用紅圈圈着發現有沙士冠狀病毒的字眼,提醒同行。這也是同院眼科醫生李文亮等八人見到的版本,後來他們被稱疫情「吹哨人」,艾芬便成提供哨子的人。人民出版社周二出版的《人物》雜誌刊出她的專訪,但中共宣傳部門在習近平訪問武漢當日下令刪文,禁止轉載。
事件觸發民間前所未有的憤怒,網民自發接力將報道改編成多國語言,又各出奇謀繙譯成Emoji版、火星文、甲骨文等,令文章在網上一次次起死回生。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流傳約80個版本,輿論規模繼李文亮去世後再達高峯。連中國解放軍創建人之一葉挺之子、導演葉大鷹也難掩憤怒:「刪帖是法西斯行為,是白色恐怖。」
不過《環球時報》胡錫進認為「不是甚麼大事」,只是表達不滿情緒的網上行為藝術。他主張體制要給社會的不滿情緒留必要的釋放空間,「而不要讓一切都處於剛性管理之下,這有助於社會整體和諧」。他同時對艾芬、李文亮表達敬意。
艾芬工作的武漢市中心醫院,據報有230多名員工染疫,先後四名醫生去世,包括眼科醫生李文亮。當局在李逝世後派調查組到武漢,但事隔一個月仍未有任何報告。艾芬在專訪披露,1月初有醫生提出要穿隔離衣,但醫院開會反對指會造成恐慌。醫護人員更一度要用膠袋自製成防護服上前線。
《人物》/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