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激增 海豚慘「吸毒」體內濃度升10倍 人類難倖免

污染激增 海豚慘「吸毒」
體內濃度升10倍 人類難倖免

【港大研究】
【本報訊】香港大學研究發現本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體內,均含有高濃度毒性有機錫化合物,部份樣本的濃度更較2003年高出10倍。研究除了反映污染危害海洋生物外,亦首次證實有機錫化合物會隨着海洋食物鏈倍增,對經常食用海鮮的人類構成健康風險。專家建議市民少吃有機錫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鯊魚、撻沙及牛鰍。
記者:李雨夢

有機錫化合物三苯基錫(TPT)過去作防污劑泛用於船舶和海水養殖設施,近年國際開始禁用,但不少食用海鮮仍含有TPT。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梁美儀教授及其團隊,一直監察TPT污染對本港海洋生態的影響。團隊於2015至2017年透過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獲取擱淺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兩者體內均含有高濃度TPT。

研究顯示中華白海豚肌肉組織中的TPT濃度平均值是每克1,893.8納克濕重,江豚肌肉組織中濃度的平均值為每克1,477.6 納克濕重,較目前世上已知最高TPT濃度的海洋哺乳動物偽虎鯨高,該偽虎鯨的濃度為每克649納克濕重。

港大更發現其中一個江豚幼體體內的TPT濃度達每克3,455.6納克濕重,亦較2003年在本港收集到的江豚樣本濃度高10倍,反映本港TPT污染情況正惡化。高濃度TPT會對哺乳動物的免疫、神經、心血管和生殖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危害中華白海豚及江豚健康。

研究更透過對中華白海豚及江豚樣本進行穩定性同位素和化學分析,首次證實TPT可通過海洋食物鏈進行「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即污染物因不能融解及不能經新陳代謝排走,其濃度會沿食物鏈在各級生物體內逐漸遞增。在食物鏈上較高位置的人類亦可通過膳食攝入高濃度TPT。

籲少食鯊魚 撻沙 牛鰍

食安中心去年評估本港市面水產中有機錫化合物的風險,顯示魚類平均值為每公斤含24微克錫,成年人從膳食攝取的分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02至0.057微克,低於歐洲食品安全局訂定每日每公斤體重0.1微克錫的標準。

食安中心又認為,雖然有動物研究顯示有機錫化合物會影響免疫系統,干擾內分泌,損害生殖能力和影響發育,但現時沒有足夠數據證明有機錫化合物會對人體產生相同健康問題。目前食品法典未就有機錫化合物含量訂定標準。

梁美儀認為,在評估TPT對市民健康風險時,必須考慮TPT「生物放大」潛力。市民應避免及減少食用大型魚類,如兩公斤以上的牙䱛和鯊魚,及底棲魚類,如俗稱撻沙及左口的鰨沙魚,和常用於煲湯的牛鰍,因這類魚會積聚更多T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