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寄居族 隱世紮營慳口罩「政府早啲做嘢唔使咁」

上山寄居族 隱世紮營慳口罩
「政府早啲做嘢唔使咁」

【本報訊】武漢肺炎疫情肆虐,不少市民選擇到郊外行山露營,遠離人煙稠密的市區。南大嶼山的南山營地更有港人索性攜同一家大細隱居山野個多月,一日三餐、沖涼食飯都在郊外「搞掂」。有帶同年幼子女隱居的父親道出苦衷,稱只因家中口罩存量不足,同時可讓小孩有自由無罩的遊樂空間,「如果政府早啲做嘢,就唔使搞到咁」。一家五口將會隱居至復課為止。
記者:劉偉琪 廖希呈 羅日昇 陸羽平

大嶼山的南山營地成為避疫勝地,有「村童」與狗樂在其中。

記者上周到南山營地查看,營地約有30個帳篷,不算擠擁,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營地入口右邊聚集的十多個帳篷,由數個「一家大細」的家庭所組成,儼如一條小村莊。大家原本互不相識,變成互助合作的臨時鄰居。

任職飛機維修員的傅先生是其中一個「村民」,他與太太及三名小孩,自農曆年假期起便住在南山營地。他們原本只打算度假休憩,豈料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索性長住下來,至今已有個多月。他坦言,家中口罩存量不足,若一家五口繼續在市區生活,一個月便會用光存貨。

除了他每天要到市區上班外,妻兒每周只會回家一、兩天。他下班後,除了為流動電池充電及買食糧外,更重要是回家洗澡,以免將病毒帶到山上。他會叮囑小孩要注意衞生,「叫佢哋勤啲洗手,但又唔使下下用酒精嘅,放鬆啲」。

傅說隱居並非避疫,而是希望小朋友有更大的活動空間,「(疫情下)就算落公園玩,可能都會好多人,又係要戴口罩」。他說山上的生活簡單,小孩每天除了「通山走」外,有時會去兩公里外的貝澳泳灘拾貝殼,亦要抽時間做功課,他們毫無怨言。

冼小姐帶同多名小朋友上山,打算在營地小住一星期。

「村民」自製飯廳共食

至於大人們的主要活動,則是「傾吓偈、捉吓棋、討論吓食咩」。在十多個營帳中,兩個置於中央的大營帳特別引人注目,內裏有排列整齊的桌椅、廚具及食具,是「村民」的飯廳。平日大家會一起用餐,每個家庭準備幾個小菜,進食時用公筷。傅生笑謂:「希望呢度唔好爆發啦!」

「村民」陳先生一家四口,同樣自農曆新年假期起便在南山營地居住,原本打算短住幾日,但學校停課加上疫情肆虐,最終決定在此半定居。除了他上班外,妻子及兩名女兒每周僅落山一兩次。

他們下山時,物資留在營地。陳太稱不擔心失竊,「就算偷咗都冇所謂」,何況「村民」會輪流看守。她說很多市民離開時會留下物資,她和「村民」們便收拾能用的營具,飯廳就是這樣堆砌出來。

對城市人來說,要長期在郊野居住,始終不太習慣。陳坦言變幻莫測的天氣是一大難題,例如兩周前山上吹七級風,「啲營帳差啲頂唔住」,他笑言:「我太太以前睇天文台,淨係睇好天定落雨,𠵱家會留意風向、風速。」電力也是另一問題,雖然帶了兩塊太陽能板,但儲電量有限,要「慳住用」。

與另外兩位媽咪結伴的冼小姐,此行帶同九名小朋友上山,打算在營地小住一星期,因「小朋友喺屋企困得太久,想畀佢哋接觸吓大自然」。小孩非常適應山中生活,直言:「露營啲嘢好食啲!」

營地的另一端,一位老伯亦隱居了一段日子。記者見他埋頭縫衣,營帳內掛滿各種工具。他說會收集別人遺下的帆布,用來製袋。老伯稱與家人賦閒在山,間中下山補給食糧。看似寫意,但他嘆謂:「如果有口罩就一早落返去啦!」